新聞熱話

百名反課綱學生 佔領七日後或因颱風撤離

【本網訊】台灣「反課綱」風波愈演愈烈,立法院決定不召開臨時會之後,近百名連續七日佔領教育部的「反課綱」學生宣布將會繼續留守,又重申暫緩課程綱要已經是最後底線。但面對颱風「蘇迪勒」逐漸逼近台灣,留守學生決定,若颱風威脅到學生安全,將會把撤離「作為選項之一」。

由7月上旬學生不滿教育部遲遲未有正面回應對撤回新課綱的訴求,到7月13日衝入國教處的激烈抗爭,再到7月30日「反課綱」學生林冠華燒炭身亡後引起學生佔領教育部。一份微調的課程綱要成為了整個風波的導火線,當中的爭議亦由課程內容延伸至學生和教育部在政治立場和觀念的分歧。

台灣教育部6月時宣布新舊課綱所編印的教科書並行,惟外界對新課綱的內容有極大爭議,當中的公民、地理、國文及歷史等科目的更改最受批評。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於7月初,從新課綱中整合出其中17項爭議,包括將「接收台灣」更改成「光復台灣」以及為「日本統治」加上「殖民」等改動。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更在社交網站上提出,17項爭議的存在,主要是因為違反課綱撰寫原則、缺乏專業知識、「大漢沙文」主義及將台灣納入中國正統史的觀念所致。

教育部指爭議不一定等於有錯

然而,教育部長吳思華在八月三日和反課綱學生代表對話時引述民調結果,表示至少有五成人民支持課綱的改動。他又指出,課綱中的17點爭議,各有贊成和反對的聲音。教育部希望就課綱內容找出和解的方式,又強調爭議不一定等於有錯,指化解分歧才是台灣進步的開始。

教育部堅持課綱正確,而另一邊廂,反對課綱的學生則認為微調後的新課綱對台灣史的部份史實、史觀有所偏離,認為內容企圖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以及「淡化白色恐怖」,有為學生「洗腦」之嫌。多次會面未能收窄學生和教育部就課程綱要的分歧,學生在談判破裂之後,提出要求立法院召開臨時會議,教育部長下台以及撤回新課綱三點訴求,若當局不作讓步,將會死守教育部。

 

新課綱的十七項爭議
edited-cha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