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寶玲141041
根據2015年雅虎香港網站的十大熱門搜尋新聞,「立法會等埋發叔」、「解款車跌錢事件」和「『理大』野戰」分別成為熱門搜尋的三甲。這三篇報導皆有一個有趣的共通點,就是措詞通俗及口語化,娛樂性大於客觀性。以榜首新聞為例,一眾建制派議員等候劉皇發趕至立法會而集體離場,藉此拖延表決時間,結果被泛民議員以大比數否決政改方案。表面上這宗新聞涉及香港的政治發展,屬於公眾利益的涵蓋範圍。不過,新聞標題總是帶有譏諷色彩才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其他性質相同的議題如「雨傘革命」、「佔中」和「831決定」等均十大不入,「蝦碌事件」更具可觀性是與本地人的閱讀心理有關。社會問題日益加劇,幸災樂禍成為香港人宣洩不滿的生活態度,從劉江華、鍾樹根和葛珮帆區議員落選而市民圍堵其辦事處高唱喜氣洋洋更可見一斑。種種事例皆反映新聞的關注度開始取決於「花生」指數,煽動新聞變成大勢所趨。
至於「解款車跌錢事件」和「『理大』野戰」皆離不開煽情,兩宗新聞皆與社會利益扯不上關係。前者是報導拾遺不報的現象,後者是在公眾地方發生淫褻與不雅行為。兩則新聞活躍度與互聯網的普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起底文化充斥各個社交網絡和網上討論區,令有關新聞故事不斷擴大,再加上資訊流通令新聞多番轉載,肇事者就成為了茶餘飯後的討論對象。大膽創新的新聞題目自然吸引更多讀者熱烈搜索,配合社會風氣,行為不當的新聞人物容易被廣大市民長期「網絡公審」以紓緩個人對社會的戾氣。傳媒作為一間商業機構,為了提升有效閱讀率,不少傳媒工作者加入誇張措詞甚至使用低俗的字眼來吸納不同的閱讀群,目的是增加銷量,卻犠牲了傳媒道德與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