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自然護理署今日於香港南面水域,把1隻在2022年救獲的綠海龜放流大海。
2022年10月,漁護署人員在大嶼山芝麻灣半島附近水域,救獲1隻綠海龜。經初步檢查後,被送往香港海洋公園,由該園獸醫進行詳細評估,並接受持續觀察和護理。
漁護署發言人說,該綠海龜體重約39公斤,背甲長度則約66厘米。海洋公園獸醫評估綠海龜健康良好,適宜重回大海生活。「署方感謝海洋公園一眾獸醫及人員悉心照顧綠海龜。」
回歸大海前,漁護署替綠海龜植入晶片和扣上合金標誌,方便日後辨識身分;並在綠海龜的背甲上裝上衛星追蹤儀,以追蹤牠的動向和覓食地位置,蒐集數據,從而制定適當的存護措施。漁護署會與各地保育機構分享所得資料,更有效合力保護綠海龜。
根據海洋公園資料,全球已知的海龜品種僅有7種,而香港作為一個座落於亞熱帶地區的沿海城市,共有5種海龜的發現記錄,包括赤蠵龜、棱皮龜、玳瑁、欖蠵龜及唯一會於香港繁殖的綠海龜。綠海龜是世界第二大的海龜。海龜在香港水域生存並不容易,不時發現海龜被魚網纏繞、誤食海洋垃圾和被船隻螺旋槳割傷等。
綠海龜。(圖片來源:海洋公園網站)
自2000年起,海洋公園與漁護署緊密合作,以義務性質拯救及照顧於野外擱淺或於走私中充公所得的海龜。20年來,海洋公園已成功接收、醫治及放歸超過60隻海龜,當中包括瀕危的綠海龜及極度瀕危的玳瑁。
為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的保育意識,海洋公園自2019年起開始舉辦 「海洋公園STEAM學生大賽」,邀請各地中小學生提交動物保育議題的創新建議,同時亦安排中學生及大學生親自參與海龜放歸活動。
漁護署發言人表示,綠海龜屬於全球瀕危的物種,並且是唯一在本地繁殖的海龜品種。在本港,所有野生龜類,包括海龜,均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不得捕獵、蓄意干擾、管有、售賣或出口海龜,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100,000元及監禁1年,有關龜隻會被充公。
發言人又表示,所有海龜品種亦已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在香港受《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規管。任何人如非按照《條例》進口、從公海引進、出口、再出口或管有海龜,均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1,000萬元及監禁10年,有關龜隻會被充公。
———
主圖片:漁護署今日於香港南面水域把1隻綠海龜放流大梅。
主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Related

一名38歲菲律賓籍男子因走私63隻瀕危龜隻到香港,違反《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及《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今日在區域法院被裁定罪名成立,判監30個月。該名男旅客於去年3月31日從馬來西亞飛抵香港國際機場,準備轉機前往菲律賓。過境期間,海關人員在他的3件寄艙行李內,發現共63隻懷疑受管制屬瀕危物種的活龜。 漁農自然護理署人員到場,對該批龜隻進行檢驗,發現所有龜隻均被裹上一層布料,再繞上一層透明膠紙,或直接被裹上透明膠紙,以致四肢不能自由伸展及活動。行李箱內亦沒有任何食物、食水或保濕設備。經檢查後,該批龜隻分別為49隻輻紋陸龜及14隻三線潮龜,分別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及附錄II的瀕危物種,在本港受《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所管制,全部均屬《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度瀕危物種。 輻紋陸龜。(圖片來源:香港動植物公園網站) 漁護署遂以非法進口附錄I瀕危物種、非法進口附錄II瀕危物種及殘酷對待動物檢控該男子。漁護署發言人表示,根據《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任何人如非按照《條例》規定進出口或管有瀕危物種均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1,000萬元及監禁10年,有關物品亦會被充公。同時,根據《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任何人因胡亂或不合理地作出或不作出某種作為而導致任何動物受到任何不必要的痛苦,即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200,000萬元及監禁3年。發言人強調,政府一向致力保護瀕危物種及保障動物福利,漁護署會保持警覺,繼續監察及打擊涉及瀕危物種和殘酷對待動物的違法行為。 -------------- 主圖片:執法人員從被告行李中檢獲的瀕危龜隻。 主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In "社會新聞"

本港首個以海岸公園為主題的遊客中心「海下遊客中心」(8日)開幕,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漁護署署長梁肇輝及建築署署長何永賢主持開幕禮。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左)、漁護署署長梁肇輝(中)及建築署署長何永賢(右)。 漁護署發言人表示,遊客可親身體驗利用虛擬實景(VR)技術製作的互動式展覽「向海底出發」,試「潛」海岸公園的海底世界。另一個展覽「海下海岸逐隻睇」使用擴增實境(AR)技術,讓遊客認識海下灣海岸公園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未來會因應疫情的發展,舉行生態導賞和工作坊。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左)參觀中心的展覽廳。 「海下遊客中心」位於西貢西郊野公園內,毗鄰海下灣海岸公園,屬漁護署管理的一個資訊站,提供有關海下周邊景點的資訊,並介紹漁護署在各個海岸公園和海岸保護區進行的生態研究的進展,讓公眾了解海岸公園的功能及管理工作,從而提高市民的海洋保育意識。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左一)、建築署署長何永賢(左三)及漁護署署長梁肇輝(右一)以擴增實境(AR)技術製作的互動式展覽「海下海岸逐隻睇」,體驗海下灣海岸公園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中心採用多項環保設施,包括太陽能發電板、雨水收集系統及生物污水處理系統,展示如何減碳及減少對自然的影響。中心榮獲多個獎項,其中包括香港建築師學會二○一九/二○年年獎──會長獎狀,以表彰其在建築設計方面的卓越表現。 封面圖片: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左)以虛擬實景(即VR)技術製作的互動式展覽「向海底出發」,試「潛」入海岸公園的海底世界。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In "社會新聞"

漁農自然護理署今日與相關部門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前往港島南區水域巡查,並在政府飛行服務隊協助下,曾在傍晚在相關水域發現有鯨魚出現,但其後失去蹤影。這是繼今年7月中,再次在本港水域發現鯨魚。 漁護署發言人表示,該署會繼續聯同相關部門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巡查該處一帶水域,以確定鯨魚位置、品種及健康狀況等,並密切監察其情況。 發言人又說,市民不要乘船出海觀看或追蹤在香港水域出沒的鯨魚。漁護署聯同水警及海事處已在曾發現有鯨魚出沒的海域派員加強巡邏,在場的政府人員會指示接近鯨魚的船隻離開,並會對拒絕合作的相關人士採取執法行動,以確保鯨魚不會受到船隻滋擾。 「市民假如在海上發現鯨魚出沒時,必須保持不少於100米距離,減慢船速盡快離開,否則政府人員可能會採取執法行動。」發言人說。 發言人指出,所有鯨豚動物均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不負責任的觀鯨行為可能構成故意干擾受保護野生動物,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監禁1年及罰款100,000萬元。 本港水域對上一次發現鯨魚是在今年7月中,漁護署收到鯨魚在西貢水域出沒的報告,其後該署亦發現鯨踪,估計為布氏鯨,但該鯨魚最終於7月31日被發現在西貢牛尾海死亡。
In "社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