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偉倫135147
香港民族黨宣佈成立後,其港獨主張,旋即惹來建制派口誅筆伐,社會亦再次討論港獨是否可行。現階段港獨的討論及研究仍未成熟,更難提及成功,但這些討論對社會並非無意義,應該繼續在社會存在。
港獨是否可能實現,相信是不少人的疑問。從政治現實而言,中方如何阻撓及懼怕港獨思潮,從他們近月的反應,已足以反映,例如全國政協委員胡漢清及中聯辦法律部長王振民都表示,政黨倡議港獨,即使沒有任何具體行動,都可能違法。可見要推動港獨,首要面對中央的阻力,而且這股力量明顯不弱,尤其他們一直強調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央嚴打下,繼續討論港獨,已需承受相當多壓力,如何能在如斯困局,再推動港獨運動,實難如登天,但這是港獨派必須面對的問題。
中方阻力固然龐大,而另一邊廂,其實港獨的討論及研究不多,唯一較相關的,只有陳雲的城邦論,但也未非常成熟,亦未能成為社會主流。港獨絕非易事,要處理數之不盡的事項,最首要解決的是市民非常關注的現實問題:食水和糧食。香港現在依賴內地供應食水及部分糧食,獨立後是否仍有穩定供應呢?如果沒有,香港食水能自給自足,淨化海水嗎?抑或仍然需要向其他地方購買呢?在食物上,假設失去內地供應,只靠其他地方供應又足夠嗎?本地農業又能否充補糧食的問題呢?這是港獨需要解答的疑問。
除了與市民最貼身的飲食問題,國防、外交等問題又如何處理?獨立後是否要建軍?假設建軍,開支必定增加,如果加稅,市民又是否接受?此外,國際上其他國家又是否認可香港獨立?獨立後又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假設獨立時,與中國關係惡劣,又如何繼續共存?尤其兩地始終相連,難免會有接觸,屆時會實行中港區隔,互不侵犯,還是保留合作機會?這些都是港獨仍未釐清的問題,尤其中國在聯合國上舉足輕重,如果香港希望能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成為獨立國,必需得到中國認同。
上述的問題,大都未有答案,甚至連討論都未有。現階段而言,港獨未成主流,論述也不成熟,不過這類討論並非沒有意義。事實上,一些如食水、糧食如何自給自足的研究及討論,假設真的可行,可令香港免於國際食材價上漲帶來的負擔;有自給自足的食水,也不用懼怕東江水污染問題,以及其昂貴收費。討論這些議題,並不代表可達到港獨,但可令香港社會更成熟,成為可自給自足的城市。
在政制發展上,魯迅曾說:「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來開窗了。沒有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港獨是否出路,現階段而言,尚未見到成功的原因,亦未必是對香港最好,但這類主張及討論,對政府,甚至乎泛民,都確是一種新衝擊。一方面,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政府懼怕港獨,為免港獨思潮再蔓延,有可能在政制上讓步,以免更多人投向港獨;另一方面,可以令泛民反思向來爭取民主的方法是否有效,究竟所謂「和理非」是否真的有出路。這對現時寸步難進的民主運動,其實可以提供新思維,可能走出新出路。
有論者認為,提出港獨可能令北京因而加快重推《廿三條》。無可否認,這或是事實,但中央希望收緊對香港管治之心,不是早已顯露了嗎?國教事件、政改方案,每一件事都顯示北京希望加強對香港的控制,背後並不一定需要有具體事件引發;而重推《廿三條》的傳言,也不是近年才出現,即使沒有港獨的主張,這天也總會重臨。既然如此,又何需懼怕港獨令《廿三條》重來?更重要的,應是如何討論《廿三條》,如果不合理,又應如何再將其推倒呢?若因而放棄討論港獨,亦不見對社會有何長遠好處。
在文明、先進、現代化的社會,討論獨立絕不應是禁忌,蘇格蘭、加泰隆尼亞、魁北克都有獨立的論述,甚至已不只是口頭上,蘇格蘭於2014就曾舉行公投。身為泱泱大國的中國,雖在自由民主方面,不能與西方民主國家同日而語,但既已躍升為全球第二經濟體,又何懼香港一班手無寸鐵的年青人組黨或討論呢?在港獨思潮下,中央更應該反思的是,既然經濟已經獲得驕人成就,為何仍不足以籠絡港人,仍然有港獨的聲音?這相較打壓,來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