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青年事務委員會的facebook專頁正式開張,專頁更上載了一張委員與民政事務局居長曾德成扮鬼面的照片。可惜,試圖親民的舉動適得其反,不但沒有得到網民讚賞,留言大多都會批評委員會離地,更有人直接用粗口辱罵委員會。
名曰青年事務委員會,但觀乎委員名單,似乎改叫「富二代事務委員會」會比較合適。除了主席劉鳴煒是「股壇狙擊手」劉鑾雄之子,也有霍家第三代霍啟剛李兆基之子李家誠。委員會就青年事務向特首提意見,但光看這個名單,還以為香港大部分年輕人都有數十億身家,再不都是衣食無憂。
當然,劉鳴煒雖為富二代,但其從倫敦大學碩士畢業,又在美國有律師資格,更曾在高盛任職,回港後出任華置董事會主席和行政總裁,就算有父蔭因素,他自己亦有一定能力。可惜能力再高,也搞出一場「公關災難」:「睇少啲戲,去少啲日本」,「每個月儲三千」會比「每個月儲五百」更容易上樓。
不知華置是不是有意助月入萬五的年輕人上樓,如果是的話,劉公子的言論也無問題,但似乎只是反映他不知民間疾苦。也怪不了他,就算劉公子出入搭港鐵,他也未經驗過月入萬五的生活,自然也不會明白年輕人何故不滿社會現狀。
青年事務委員會,是一個諮詢機構,而香港的諮詢制度始於英治時代,六七暴動令港英政府驚覺與民間缺乏溝通,遂引入諮詢制度,把民間聲音納入不同的諮詢機構內。此舉不只是為管治帶來正當性,所謂「行政吸納政治」,更是試圖以民間力量抗衡公務員的官僚主義,給予政府真正有效的建議。
英治時期行之有效的制度,亦過渡到特區時代,得到《基本法》第65條確認其地位。然而,特區時期的諮詢機構似乎失去原有的實際作用,更像是一項報答「功臣」的工具。「公職王」陳智思曾有多達23項公職,應該不會因為特區人才凋零吧?梁振英年代,忠心「梁粉」獲邀出任大大小小公職,近來便有前理工大學副校長楊偉雄,出任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主席。
原有的「行政吸納政治」不復存在,令諮詢機構失去其實際功能。被委任的成員未必熟悉相關議題,例如文章開首提到的青年事務委員會,結果委員會不但未能解決問題,因為「離地」更反過來制造更多問題,似乎得不償失。
以往「行政吸納政治」成功,因為香港由少數精英管治,普羅大眾對政治興趣一般,政府只要把反對的意見領袖納入其中已能解決問題,但現時普羅大眾的政治參與變得普遍,「行政吸納」將會失效。反對聲音眾多,政府已不可能一概吸納,但問題核心,似乎是政府把反對聲音視而不見。官員落區,把反對的人統稱為「示威者」,但其實他們又何嘗不是香港市民?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