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初,國際炒家對泰銖的攻擊開始浮上水面,泰國金融體系轉趨不穩定。3月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亞洲金融機構加強風險監管。
當時有國際炒家向泰國銀行借入高達150億美元的遠期泰銖合約,並在滙市大規模拋售泰銖,令泰銖貶值壓力瞬間暴增。泰國中央銀行動用20億美元的外滙儲備入市,平息第一波衝擊。
同年5月,國際炒家通過經營離岸業務的外國銀行,建立即期和遠期外滙交易頭寸,然後從泰國本地銀行借入泰銖,並在即期和遠期市場沽空泰銖,導致泰銖即期滙價急劇下滑,多次衝破泰國中央銀行規定的浮動區間,引起市場恐慌,商業銀行和企業紛紛拋售泰銖,搶購美元。5月14日,泰銖兑美元跌至10年来最低點。面對第二波衝擊,泰國中央銀行動用50億美元外滙儲備入市干預,把離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並且禁止國內金融機構向外借出泰銖。
1997年6月下旬,泰國財長辭職,外滙市場再次出現劇烈波動,泰銖滙率再度急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