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立論、要反駁人便要做功課,找數據。林行止先生如是、卓文如是,筆者也如是。相信這也是毛澤東當年講出這句名言的原因。
《信報》卓文在今天(5 月27 日)夾心人專欄,質疑筆者對於「定居」和「居留」概念不知何來?筆者建議卓文兄細讀台灣的條例,名為《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其第三章是《居留》,第四章是《定居》。按台灣官方界定,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因此筆者5 月 8 日及5 月23日分別在《信報》撰文回應林行止先生是有根有據的。
要辯論港人是否有增加移民台灣的趨勢,最重要指標便是定居台灣港人有否增加?實際情況是,2001年以來,港澳居民(注意是香港和澳門)每年赴台「定居」人數從未超過1000人。2010-2015年的數字分別是:535(2010);540(2011);711(2012);621(2013);697(2014);99(2015年首兩個月)。
此外,特區政府在2013年11月28日已公開表示:「定居許可有別於居留許可的申請,後者包括因工作或就讀的入境申請,並非永久居留性質。港澳居民申請居留許可的數字分別於二○一二年及二○一三年的九月(新學年開始)飆升,估計大部分的申請是來自學生的入境申請。」
至於BNO,林行止先生4月28日原文謂:「而一度幾乎為港人唾棄的BNO護照,申請人數更由二○一一年的七千六百五十四名,激增至二○一四年超過二萬二千名……。香港重現回歸前的『離心力』,絕對是梁振英上台後,倒行逆施,令『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香港,變為『一黨兩制、老共主宰』有以致之!」
很明顯,林先生是意欲以BNO申請數字來印證其離心力說,並以此攻擊梁振英特首。可惜林先生忘記了BNO 只是旅遊證件,與移民無關,更牽扯不上離心力。
人身攻擊別人是很容易的,只要想些名詞便可以。但這對理解香港時局有幫助嗎?迴避事實和數據,只是埋在沙堆裡的鴕鳥行為。筆者也曾經創業並成功賣出獲利,倘若筆者創業時也以這種不看事實、不看數據的「離地」態度來做事,不失敗才怪!
為讓讀者更了解筆者的立論,特把筆者上周六(23/5)在《信報》的文章轉載如下。還請各位讀者評斷。
林先生,為何迴避數據和事實?
(回應林行止先生2015年5月20日文章)
林行止先生5月20日在《信報》專欄提到筆者,緣起於筆者5月8日曾回應林先生有關香港時局的文章。筆者當時要求林先生在立論時,所列舉的「事實和數字必須準確」。這是任何嚴謹的論者對自己的基本要求。林先生原文洋洋灑灑,但好幾處數據嚴重出錯,經筆者公開指出錯誤之處,林先生在5月8日回應筆者時,卻無列舉一個事實或一個數字,反駁筆者。
筆者當日舉出四組數字和事實質疑林先生:
1)自二○一○年起,港澳兩地加起來定居台灣人士(台灣只提供港澳合併數字),每年不足千人。
2)BNO 只是旅遊證件,沒有居英權,其申請數字起跌和移民英國人數變化沒有絲毫關係。
3)港人對內地樓宇趨之若鶩,近日港鐵在深圳樓盤便賣個滿堂紅,足證港人在外地置業,不等於嚮往移民。
4)警方資料顯示,在二○一一年至二○一四年間,申請無犯罪紀錄證明書(俗稱「良民證」)的數字徘徊於20,000至22,000宗,逐年數字有升有跌,並未有顯著變化,因此不能用以證明近年移民人數增加。林先生的數據和上述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不符,未知林先生的數字出自何處?
林先生原文對事實和數據一知半解,東拼西湊,只是為了唱衰香港。經筆者提出對數字和事實有根有據的理解,林先生不回應,不撤回錯誤結論,卻細數筆者往事,對人不對事,轉移公眾視線,並加上一句指筆者是「七葷八素的混將」,林先生這種人身攻擊,罔顧數據和事實的的回應方式,實在令人嘆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