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梓晴來自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在2021年的暑假到電影公司「銀河映像」擔任實習生,亦是首位獲該公司聘用的樹仁代表。
她在升讀四年級前夕的暑假,經「銀河映像」的上司細心分析下,安排進入製作組擔任製作助理。她認為,全因自己是一個好奇心重的人,對甚麼都有興趣,可能公司覺得此舉可令她甚麼都可接觸,有助日後全面發展。
「銀河映像」助理製片陳淑玲讚揚鄺梓晴醒目又主動。她認為幕後人員經常要因應環境而調節工作流程,很多事都要主動去做。她說修讀新聞的學生有一種優點,就是比較主動和觀察力強,對適應環境有幫助。

「銀河映像」導演黃偉傑表示,做電影或影視製作的路本身難行,因工作時間很長,薪金又要視乎甚麼「級數」,建議同學一定要很喜歡這東西兼抱有熱情,很有火才能捱過去。
攝製:陳偉明、李超華、陳偉強、何燦華、廖卓安、林偉誠
剪接:林偉誠
採訪:何戎笙、趙安琪
《新傳網》專訪系列「事Speak誘因」,取「事必有因」之諧音,旨在探討職場與實習生結合的誘因,締造僱傭雙贏。
Related

黃偉傑|師公杜琪峯:你梗係唔得啦!你得我就死得啦!
https://youtu.be/bkICiil5lFs 「就算我在英國讀完電影,兩條短片在國際間得獎,但在杜琪峯和游乃海這樣級數的人物面前,我可以係零!」 黃偉傑 黃偉傑踏上導演這條路,沿途遇上很多貴人。 那年,他在樹仁讀新傳系。 那天,他在慧翠道拍攝。 那時,容若愚(YYY)老師開車經過看到了他。 那刻,上課前YYY向他招手,問:「細路,你好鍾意拍嘢?」 「係啊,我好鍾意拍嘢!」 「那跟我來吧!」 就這樣,YYY把他帶到了天主教香港教區視聽中心,開始真正的拍攝,接觸燈光、收音。 沒有YYY,他沒有機會去英國倫敦電影學院進修;沒有YYY,沒有第一部短片《變臉》的出現;沒有YYY,也許黃偉傑導演這條路,是另一番風景。 大學期間,他還遇到教新聞攝影的伍振榮老師,教電視製作的李漢源老師,以及編劇老師陳方,老師們對他影響很深。尤其知道他喜歡電影,個別地關照。陳方老師送很多電影書給他,YYY和他討論很多電影,慢慢地,讓他邁向電影工業這條路。 邁向電影這條路對黃偉傑而言,是很明確的。那時他在有線電視新聞部實習,做財經記者,但他不喜歡與人溝通,「如果那時有Anti Social Club,我一定是會長!但當時老闆喜歡我把聲,留下了我做兼職,但我想說,讀稿時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讀甚麼。」 相比之下,他的另一份兼職是在視聽中心做製作,「我更肯定了:我喜歡製作。」 喜歡「搞機」的他,沉迷菲林攝影,「它的線條、聲音,我很喜歡!沒想要做導演,直到在英國讀電影製作時,做過攝影指導和攝影師。後來有一項目爭取做導演,我做足storyboard,面試時校長、校監、老師等五個坐在我面前,最後我得到做導演的機會。那次,做了三天導演,是我人生最開心的三天。」 就是那三天,他肯定了日後做導演的決心。 別以為很順利,回香港後,他的所有聯繫斷了,因為在英國認識的製片、配樂師,不可能來香港與他合作。 惆悵之際,YYY又出現了。YYY鼓勵他拍片,但礙於沒有錢,沒人收音,他就決定拍默劇。「我自己拍,找了朋友做演員,以川劇的形式,探討人性虛偽,於是《變臉》就出世了。」 △《變臉》奪得第三十一屆JVC東京錄影作品節優秀作品 「在英國讀完書,我一直沒有辦法證明自己,《變臉》得獎後,我發覺,靠影展這條路,可以殺出一條血路。於是,我開始籌備參加鮮浪潮。但要寫什麼題材?記得大學修讀陳方老師編劇課時,對新聞攝影操守最有感覺,寫了一個關於新聞攝影的故事。她跟我說:『黃偉傑,你第時一定要拍出來!』」 陳方老師的那句說話放在他心中很久了。 「時隔八年再拿出來,重寫了兩個月,入選了《鮮浪潮短片競賽2010》,但只有4萬元資助,是不夠拍攝我的劇本,因為有很多大場面,包括跳樓、槍戰、車禍,連當時導師陳慶嘉都質疑:『我很期待你拍成怎麼樣!』」 他又找了YYY籌錢,托賴製片、朋友們大力支持,最後順利完成拍攝。 「寫得出,我就有信心拍得到。幸好杜琪峯監製看了《快門》,可能覺得我這個小朋友有潛質,撿了我到銀河映像,與歐文傑和許學文三人籌備《樹大招風》。」 △《樹大招風》劇照由寰亞電影有限公司(Media Asia Film)提供 在銀河映像的五年,他埋頭創作《樹大招風》,「每天都想放棄,太痛苦了。對他們而言,我只是幼稚園學生,要努力升上小學。在銀河映像的創作模式由人物入手,與我在英國所學,以情節為先完全不同。進步不是一時三刻,但我一定全力以赴,因為他們給我們機會,一定要熬下去。」 《樹大招風》取得很好的成績,令黃偉傑成為第三十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在我的部分,劇本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得到金像獎導演,是前輩鼓勵我的入場券。」 今年九月,黃偉傑將會回母校教書,他希望啟蒙同學,就如當初,YYY、陳方老師等,啟蒙了他。 至於他的評分準則,最重要是同學有沒有用心寫,寫得不好很正常,就如杜琪峯先生跟他說:「你梗係唔得啦!你得我就死得啦!」 所以,能在師兄身上學到甚麼,靠同學自己了。 撰文:馬翠怡
In "專訪"

樹仁大學資訊日 新傳校友分享
香港樹仁大學一連兩日(5及6日)舉行資訊日,其中新聞與傳播學系有多名校友返回母校分享職業生涯點滴。 https://youtu.be/e7-tNhIs1Ts 攝製:鄭逸宇、陳偉強、黃詩雅、廖卓安、陳偉明、李超華、何燦華、余頌兒、呂曉彤/剪接:黃詩雅、張曉欣 主題:社交媒體 (主持)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李家文博士(左)、副系主任林援森博士(右);(嘉賓)BBC News中文社交媒體編輯陳遠東先生(中)。 主題:傳媒美學 (主持)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李家文博士(左)、副系主任林援森博士(右);(嘉賓)《JET》及《美紙》雜誌編輯主任黃仲賢先生。 主題:公關及出版創作 (主持)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李家文博士(左);(嘉賓)香港無線科技商會項目經理、《Hikipedia 山上。山下》創辦人李嘉怡小姐。 主題:香港傳媒 (主持)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李家文博士(右)、講師畢礎暉先生(左);(嘉賓)信報政治組採訪主任張家灝先生(中)。 主題:大學生活、校內實習 新聞與傳播學系亦有舉行學生分享會,由就讀三年級的學生代表講述大學生活和校內實習情況。 (主持)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系主任林援森博士(右);(嘉賓)新聞與傳播學系會務部外務副會長莊子晴(中)、內務副會長吳詠芝(左)。 主題:新聞、電影/紀錄片製作 香港樹仁大學招生事務處舉辦「你問我答」訪談環節,其中「新聞、電影/紀錄片製作篇」有業界人士分享。 嘉賓: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黃偉傑先生(左二)、紀錄片導演兼《喜鵲媒體》創辦人羅展凰小姐(中)、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李家文博士(左一)、副系主任林援森博士(右一)、副系主任蘇啟智先生(右二)。
In "校園活動"

仁大新傳系戲劇作品放映交流會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舉辦學生戲劇作品放映交流會,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黃偉傑、最佳編劇麥天樞、新晉導演何爵天,與師生交流包括四年級畢業作品及三年級精選製作,探索香港電影電視劇作的新路向。 客席嘉賓:(左起)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何爵天、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麥天樞;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黃偉傑。(洪偉基攝) (廖卓安攝)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麥天樞表示,創作電影劇本不應存在「有完整劇本」的想法,笑言「有這想法便是錯」,因劇本永遠都可以精益求精。他分享親身經驗時指出,不斷撰寫故事總會有「得」的一刻,屬於一種感覺,猶如在劇本其中一個人物的身上取得故事的靈魂。他又表示,有「得」的感覺之後,劇本仍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改,例如遇上不同演員的特質或氣色,又會產生另一種效果,導致修改劇本的過程「永無止境」,直到交劇本的「死線」為止。 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何爵天表示,很多人參與由電影發展基金撥款資助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都想「一步登天」,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幸運地在廿多歲便能執導第一套電影,有時「好彩」或會很快用完。他又指出,即使曾經製作很差的電影不重要,自言在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短片節「鮮浪潮」也拍過很差的電影,更被網上平台劣評,但「慘烈」的經歷反而可以推動自己日後做得更好。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仁大新傳系高級講師黃偉傑指出,電影導演在拍攝時首要擁有良好的故事表達能力,製作時需要避免「只得自己一個明白」。他認為導演長時間接觸同一劇本,或令自己太熟悉所有細節,容易忘記甚麼是「驚喜」,需要多加留意觀眾掌握故事進度的能力。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李家文博士(右八)連同(左起)新傳系專業顧問鄭逸宇、新傳系副系主任蘇啟智、新傳系助理教授林瑞琪博士、新傳系兼任講師潘漫紅、新傳系副系主任林援森博士、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麥天樞、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何爵天;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仁大新傳系高級講師黃偉傑;新傳系專業應用教授黃仲鳴博士、新傳系兼任講師陳鐘坤、新傳系助理教授唐淑莊博士、新傳系助理教授梁家權博士、新傳系助理教授張曉博士、新傳系副教授劉公煌博士、新傳系高級講師梁啓業博士合照。(廖卓安攝)
In "新傳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