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吃梅菜,多為客家菜中的梅菜扣肉,油香四溢的豬腩肉加上梅菜的爽甜,是記憶中可以一餐吃下幾碗白飯的餸菜。 60至70年代,香港工業發達,勞動階層多,需要多鹽多油的飯餸以補充體力,客家菜在那年頭乘勢而上,醉瓊樓、泉章居等食肆都是當年有名的客家菜代表。隨著社會富裕,年輕人都以纖瘦為時尚,扣肉被時代洪流淘汰了,取而代之,是近年的新派上海菜館,以牛肋骨取代豬肉,讓這一代還可以感受梅菜的香甜。
牛肋骨 ( Rib eye steak)肉質細嫩,脂肪分佈平均,西方多作牛肋排或整條放入焗爐,加上烤汁處理。亞洲人以韓式炆牛肋骨最有傳統風味,類似中國人的蘿蔔炆牛腩,而韓國人則會加入紅蘿蔔,令湯汁更香。
香港近年多了上海菜餐館,王家沙、小南國、夏麵館等等,都為國內知名的飲食集團。其中夏麵館,分店多但老闆不一樣,只有圓方那間,由饕餮集團管理。大概是租金高昂,走中高檔上海菜路線。該店出名的小籠包皮薄多汁,比台灣鼎泰豐的袖珍嬌小來得大方。還有那款梅菜牛肋骨,上海的梅乾菜味道十足,比南方的梅菜多點甜味。吸收了牛肉的香味,比韓式牛肋骨多份濃郁。而且牛肋骨的脂肪比扣肉少,乍聽起來,肋骨沒有了扣肉那種肥膩感覺。牛肉又比豬肉高檔,利錢更高,不過是梅菜扣肉的富貴版,包裝後便重新迎合了年輕人的口味。其實傳統的餸菜,只要用心加上改變,一樣會受歡迎。
《飲食香江》 /圖文:林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