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梅艷芳為何令人懷念?

梅艷芳離世十年,悼念活動接踵而來,有人辦大型音樂會、有人製作紀念冊,更有不少評論人撰文追思這位一代天后。然而,這連串活動悼念的,不僅僅是梅艷芳,還有一個相對不以生產明星歌星為唯一目的演藝娛樂業。

所謂的不以生產明星為唯一目的,主要是指,近數年來,我們看到歌壇藝壇,明星輪翻登上舞台,個個模樣接近,一頭長卷髮、瓜子臉、瘦削身型,讓人聯想到韓國整型師的問題:「客人,你好,請問想要整幾號款的鼻樑呢?」這些穿上高跟鞋的少女們,往往蕓花一現,出了一兩張專輯後,名字從此消聲匿跡,沒有人再記得。然而,為什麼那些演藝人或唱片公司要不斷推陳出新,讓觀眾留意,又使他們快速遺忘呢?只要看看梅艷芳的經驗就知道了。

相對今天的歌星們,梅艷芳明顯不完全是工廠製造的產物,她有個性、有特色,當年她參加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時,一出場唱起徐小鳳的「風的季節」,便已經技壓群雄,一鳴驚人。往後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她不固守原來觀眾已經受落的形象,不斷求新求變,透過造形設計和歌曲旋律及內容,將創意帶進香港。從壞女孩到胭脂扣,只要一想起梅艷芳這個名字,大家腦海中總會有好幾個不同的形象冒現。但對於今天的演藝公司來說,與其投資在三十個聽話的小歌星身份,個個一式一樣,出一兩張唱片,不聽話或不再受歡迎的,便換人上場,沒有難度。假如再投資在一個梅艷芳,或是張國榮身上,若是不聽話,有名氣便自立門戶,或另投東主,就得不償失。

而更關鍵的是,今天的娛樂大亨非常自大,他們自以為,只要他們推什麼出來,不管素質如何,只要包裝得好,觀眾一樣會消費。正正是這不種尊重藝人和觀眾的娛樂生產工廠,使得人們更加懷念逝去的梅艷芳,以及那一個影藝年代。

〈社會議題〉    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