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李宗盛的追尋

李宗盛請在場輔助人員按下鈕,三首旋律極富中國味道的歌曲,隨即先後播出,繞繚全場。三首歌的辭分別來自詩經的《關睢》、《節南山》及《伐檀》。以曲譜古詩,並不新穎,但在李宗盛追求創新熱情的滋潤下,卻帶著結構嚴緊的和聲和配樂,儼如在這些中國風味的流行曲上,賦予特殊的新生命。

台灣一直是全球華人音樂創作最豐富的土地,而李宗盛又以原創至上的原則,奠下音樂教父美名。他一九八三年初試鶯啼,為鄭怡製作《小雨來得正是時候》,成功讓鄭怡從校園民歌手轉型跨入大人世界,之後陳淑樺的《夢醒時分》還有趙傳的《我很醜但我很溫柔》,都成功以歌聲呼應了社會變遷下單身男女靈魂深處的渴望,是台灣音樂人被視為文化人,備受尊重的一大功臣。

那天李到港演講,聽後滿載而歸。他深信流行歌曲作為社會的鏡子,需要新的語言來反映。當他在北京待了十年,然後又發現台灣的流行歌曲已隨著社會無聊的內耗停滯不前,他尋求新的方向,以他的說話,就是「在老祖宗留下的,搜挖不同的演繹,重尋音樂的自我」。

以詩經為辭,中國味的主旋律,加上寬廣的和聲結構,正是他在尋覓的新方向。王力宏和方文山,也早在走類似的道路,但以嚴緊的和聲,賦予歌曲更廣闊的意境,更具創意,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