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人手不足,並非一朝一夕,長達數小時輪候時間,苦了病人外,一眾醫生亦大受影響,歸根究底,公院醫生人手不足,是當中關鍵.
談及公共醫療的資源分配,醫生,報章已多次反映,現時公院醫生的供應,是不足以應付日增的醫護需求.筆者曾有一次經歷,友人手肘受傷,在急症室輪候多時,亦未獲醫生接見.他勃然大怒,向護士大興問罪之師.只聽到護士冷冷的一句:等咗個零鐘渣嘛,大把嚴重過你都仲等緊呀!友人聽到的,是冷漠無情的呼聲;筆者聽到的,是一眾醫護從業員的無奈心聲.
供應不足自然有增加人手的需要。但有部分團體例如香港醫學會,卻沒有從市民立場出發去解決醫生供不應求問題。前會長蔡堅以維持本地醫療團隊水平為理由,拒絕輸入外地人才,究竟外地醫生是否不適本港醫療體制?外國又有否先例作參考?
王永平在專欄中建議,仿效新加坡輸入外地醫生,以補本地人手不足.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論點絕對是一劑治本良帖.要注意的是,外地醫生的水平,其專業知識及經驗,能否應付本港醫療體系的要求.因此評定外地醫生專業資格的門檻,亦不能忽視.例如新加坡接納全球排名50大醫學院畢業生申請。那麼,為何香港不同樣實行這樣有效的方法,去解決目前醫療體制下遇到的問題呢?
公院人手不足,影響公共醫療服務,受害的,到頭來只有市民大眾.公共服務的真諦,在於提供公益福利予市民,令市民受益,是其存在的唯一目的. 政府在此事上責無旁貸,有需要全面檢討醫療政策,而當中的人力資源分配,將是解決問題的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