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大學生應該都有打工,無論補習、侍應、售貨員、辦公室助理,不少同學的課餘時間都用在這些額外工作上。
有的人打工是想儲錢去旅行;有的人為了補貼生活費、交通費;也有人是要自己交學費。原因林林總總,但目的只有一個——賺錢。
論每小時的工資,私人補習應算最高。以自己的經驗為例,替一個中二的學生補數學和科學,一小時是120元。多補一兩個學生,一個月收入也有兩千至三千元。做服務業的工資,幾乎是砍一半,30至50元不等。返工時要經常站立,摺衫掛衫、收台抹台、搬貨落貨——沒有一刻休停,真是「蚊蚊皆辛苦」。每個月做四、五十小時,才有兩千元左右。
雖然工資低,工時又長,不過仍有不少同學選擇做服務業,原因又是什麼?
可能性很多,或許是不喜歡、不擅長教學;或是覺得補習收入太少,服務業多勞多得,多返工就可以多賺些;或者認為服務業學到的東西比補習多,像是處理人際關係(——應付是非)、如何觀言察色(——睇老闆心情)等等,都是對著一個小五學生無法教你的事。
但是大家心中會否有這樣一個疑問,同樣是一個小時,為何有人得到120元,有人只得到最低工資的30元?
勞力與腦力,人看重的大概是後者。
時間可以換來金錢。所有人的時間都值錢,但有些人的時間比其他人更值錢。(改自「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喬治‧奧威爾《動物農莊》)
如果展現人類文明的社會制度走到最後,金錢成為惟一標準,來衡量人的價值、存在的意義,那麼人類世界大抵也走到了盡頭。
即使得到30元,得到的或許比120元更多、更快樂? (二之一)
撰文:CHEUK 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