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昨天在其《am730》的專欄中談到馬克思理論的「基本原理」:「生產力的發展會帶來生產關係的改變,繼而推動社會制度的改變」。他說:「經濟才是社會基礎,政治只是上層建築。然而,近年香港社會出現了另一類的『政治掛帥』,以為有了好的政治制度,社會上的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他指這種想法「除了不切實際外,還足以造成禍害」。
看來施先生對馬克思也不過是半桶水。誠然,在馬克思眼中,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下層建築)所決定,然而馬克思也提到,當落後的生產關係窒礙了生產力向前發展時,其矛盾便足以引發社會革命。雖然馬克思將生產關係視同下層建築一部分,但與其相對應的上層建築,也同樣可以窒礙生產力的發展。
香港目前情況正是如此。唯金融與地產獨尊的經濟所形塑的「生產關係」,及其相對應的小圈子政治制度,已嚴重妨礙生產力向前發展,其矛盾更越來越嚴重。港人呼喚政制改革,並非「政治掛帥」,而是「順應」下層建築的變遷而已。
一般百姓即便不懂馬克思,也知道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的特首必然會受制於大財團,利益總向他們傾斜;香港除金融、地產外各行各業窒息,都是拜這種與「生產力」背道而馳的政治制度所賜。
當初人們天真以為梁振英當選特首,可以擺脫原先操控政府的一些大財團,能有一番作為,但梁背後何嘗不是有另一批財團取而代之?從最近「香港園」計畫所揭露的政商利益關係已可見一班。這小圈子選舉若變種成為未來的假普選,大財團依舊可以利用提名權將特首收作禁臠,香港的「生產力」又怎可能有被釋放的一天?
《香港評說》 馬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