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採訪與寫作社會議題

新聞倫理:《黑青受薪「佔鐘」任佔中糾察》

《新聞倫理》
標題:黑青受薪「佔鐘」任佔中糾察
報章:文匯報
版面:A2
日期:2014-11-24

文滙黑青

當日《文匯報》的調查報道指除了旺角佔領區有黑社會勢力滲透外,金鐘佔領區亦存在黑社會分子,他們受薪負責金鐘佔領區糾察工作、看守物資站工作及負責帶頭衝擊警方防線。《文匯報》更指他們積極準備製作、囤積大批木盾牌等反清場裝備,企圖用暴力對抗清場行動。

1. 標題主觀
《文匯報》標題為黑青受薪「佔鐘」任佔中糾察,在沒有確實證據下指金鐘有大量糾察受薪及為黑社會成員,過於主觀,容易誤導讀者認為所有金鐘佔領區人士,都有黑社會背景及為利是圖,把佔領區定型為非法份子的溫床。

2. 報道用詞不恰當
報道為了塑造出金鐘佔領區烏煙瘴氣的情況,當中不少描寫及用字並不恰當及不客觀,有既定立場。

例子一「白天他們就三五成群地在物資站周圍,以聊天、遊蕩、抽煙、打機來打發時光,晚上就結隊騎着單車,在「佔領區」巡邏, 有的人更乘機「溝女」,和一些女孩『打情罵俏』,更有傳出有不道德的行為發生。
在金鐘發生的多起暴力事件中,都『活躍』着他們的身影。

記者使用的字眼傾向負面及粗俗,例如「三五成群地」、乘機「溝女」,同時更引用未經證實的事情作為佐證,如「和一些女孩『打情罵俏』,更有傳出有不道德的行為發生」,以誤導讀者相信金鐘佔領區的糾察隊無所事事,甚至行為不檢,以及與多次衝突事件有關。

例子二「本報記者發現,近日就有某黑社會大佬的『頭馬』,花名為『鬍鬚×』的中年人,經常出現在『佔領區』。他雖然貌似低調,時常是獨來獨往,但實質到處巡看,有時也和旁邊的人聊聊,顯然,是在代表大佬來監督。
記者用顯然、貌似低調等詞涉及個人判斷,嘗試引導讀者相信,他所指的「鬍鬚×」是黑社會人士,及被委派到金鐘監督及手下。新聞報講求中立客觀及準確,《文匯報》記者明顯有既定立場,在其用字可見已傾向說服讀者相信金鐘佔領區充滿黑社會勢力。

例子三「金鐘雖然表面上稍為平和,但也是暗流洶湧,形勢複雜。因此,呼籲佔領者盡快結束這場毫無『成功』希望的鬧劇,讓香港社會重新恢復過往的井然有序。

《文匯報》記者用字對金鐘佔領區有價值批評,用字方面亦不合乎客觀中立,例同指金鐘暗流洶湧,形勢複雜,報道中又呼籲佔領者盡快結束這場毫無「成功」希望的鬧劇,記者不應呼籲有關人士作出什麼行動,因是新聞報道而非評論,不應嘗試把自身政治立場帶入報道中,影響讀者。

3. 消息來源成疑
例子一 「據消息透露,黑衣青年主要是由港島區內某黑社會組織『招募』過來的。據稱,他們的主要任務,表面上是當『糾察』, 如果『佔領區』出現『異常情況』,他們就會出動。或成群結隊包圍反『佔中』人士;或站在與警方對峙的第一行,甚至是衝擊警方防線時打頭陣。在金鐘發生的多起暴力事件中,都『活躍』着他們的身影。

例子二「此外,據消息稱,這些人多數是社會上的無業青年,被黑社會勢力用金錢招募來參加『佔領』。每人每天約有500 元至1,000元的報酬,如果有事情發生,還會有額外的酬勞。

雖然記者理因保護消息來源,但以上報道乃嚴重指控,指有關人士為黑社會及受薪負責管理物資,若非有真憑實據,否則有關報道指上述青年為黑社會,一旦有錯,可能又已造成誹謗,抹黑了佔領人士。
由於報道中引用的消息來源身份含糊,讀者難以分真假,記者有責任引證有關消息,例如報道指有關無業青年每人每天有500至1000元的報酬,記者雖然為了保護消息來源不透露有關人士之名,但可嘗試拍下有關青年收受報酬的過程,以相片作為佐證,增加報道之說服力。

另外記者在報道的導言指出有金鐘佔領區的黑社會份子,「他們積極準備製作、囤積大批木盾牌等反抗清場的裝備,企圖用來暴力對抗依法清場行動,令到整個社會秩序繼續受到破壞及干擾。」令讀者相信有關人士在金鐘正製作、囤積大批木盾牌。
可是記者在文中卻指現有人在社交網上提供如何製作「盾簡易牌」的技能,這種盾牌主要由木板及手柄製成,以圖日後警方清場時作抵抗之用。但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明是與金鐘佔領區所謂的「黑青」有關,記者亦沒有在金鐘佔領區發現有人製作、囤積木盾牌,甚至所用的木盾照片亦是從網上得來,令人覺得記者故意把未經證實的訊息,刻意扣連在一起,把金鐘佔領區的義工與黑社會和暴力串聯在一起,目的使人覺得金鐘佔領區乃黑勢力及暴力份子的基地。

 

新聞圖片處理

111

《文匯報》拍了數張金鐘佔領區照片,在圖片說明中多次指出圖中是身份不明的青年,但實際上沒有指出是否報道中所指的黑青,令人感到模糊不清。
新聞圖片目的是增加報道的閱讀性及幫助讀者了解報道內容,但《文匯報》所用的圖片卻令人感到混淆,究竟圖中的青年是黑社會人士,或是參與佔領的一般青年?記者沒布清楚交待。圖中的青年與一般佔領人士沒有明顯分別,令人質疑有關新聞圖片的可信性,及是否為了標籤佔領人士。

2

左圖為《文匯報》所用的圖片,此圖片乃漫畫設計,實際上沒有太大的新聞價值及意義,作為新聞圖片無須太多後期製作。

3
另外右圖,《文匯報》指是某黑社會大佬的頭馬「鬍鬚X」,但可信性成疑,如非有確實證據,根本無從稽察。有關照片可能有誤,容易誤導讀者。

 

 

 

 

 

 

圖表

4雖然《文匯報》以表例方式例出佔鐘區至9月28日開始至11月21日的衝突事件,有助讀者了解金鐘區多月來有什麼暴力場面出現。
不過《文匯報》把有關暴力衝突事件放於內文旁邊,容易令讀者認為所有暴力衝突事件是因為文中所指的黑社會份子所造成。

但事實上文中沒有充足證據,包括消息來源及照片指出文中所指的黑青就是暴力衝突的始作俑者,容易誤導讀者。

 

 

 

 

 

 

 

 

 

新聞道德分析

1.目的論(Teleology)
《文匯報》是次報道不符合目的論,因《文匯報》有欠公允地報道新聞,令讀者欠缺充分理據作出判斷。

2.義務倫理學(Deontology)
《文匯報》是次報道不符合義務倫理學,因《文匯報》報道在未有充分證據下指佔中行動與黑社會勢力有關,有抹黑金鐘佔領區之嫌。

3. 中庸之道(Golden Mean)
《文匯報》是次報道不符合中庸之道,著重指黑社會勢力滲入金鐘佔領區,負責物資站及糾察工作,卻未有向金鐘佔領區大會、學聯、警方及涉事人士取得回應,立場及觀點一面倒,自圓其說,未能在各方之間取得平衡。

4. 平衡報道(Fairness)
《文匯報》刻意描寫金鐘佔領區有黑社會勢力,又指他們無所事事,與多次衝擊事件有關,甚至引用未經證實消息,指他們在佔領區與少女發生不道德行為,刻意塑造佔領者負面形象。未有報道金鐘佔領區好的一面,如有學生自修室、有關民主等訊息分享會等和平的一面。角度欠全面及偏頗。

5. 客觀報道(Objectivity)
《文匯報》一面倒批評金鐘佔領區是罪惡溫床,未能客觀報道及陳述新聞事件,報道只引用針對金鐘佔領區的負面消息,沒有找金鐘佔領區、學聯代表等作出回應。

 

整體建議
1. 報道用採用中性及客觀用詞
《文匯報》應以客觀角度報道有關金鐘佔領區情況,記者在用字方面不應有價值批評,例如避免使用「毫無『成功』希望的鬧劇」、「呼籲」等詞,讓讀者有自行判斷的空間,記者應保持中立及客觀。

2. 採取多角度報道
列明消息來源有助增強說服力,令讀者有自行判斷及分析的空間。訪問不同持分者意見,令報道持平及全面。
例如《文匯報》整篇報道絕大部份消息皆是無從稽考,皆是「據消息透露」、「據稱」、「從社交網上得知」,雖然記者可說是為了保消息人士,不過卻讓人覺得欠缺說服力。
文中記者指「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俗稱O 記),負責打擊黑社會,既然如此,記者有充分證據下,應向O 記作出查詢,看警方方面對金鐘有黑社會勢力介入有什麼回應,為何警方不介入調查或執法。
另外記者指金鐘佔領區有物資站及糾察工作由黑社會人士負責,故此記者應向金鐘佔領區的大會、學聯代表作出查詢,目的是引用據名的回應令報道更全面及客觀,而非自說自話。

作者:卓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