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任天主教教宗方濟各2013年3月13日上任後才8個多月,已先後獲得美國《時代》雜誌(Time)和「《倡議者》雜誌(Advocacy)選為年度風雲人物。《時代》時任總編輯南希(Nancy)評論指,方濟各上任後「讓教宗拉出了皇宮,走上了街頭」,而更重的是,「世界舞台很少有一位新人能夠如此迅速地引起如此多的關注: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忠於他的人還是冷嘲熱諷的人。」
而才兩年半之後,《時代》雜誌2015年9月又以兩期封面故事,評述方濟各擔任教宗以來在全球的影響力,其中9月中的一期,還以《新羅馬帝國》(The New Roman Empire)來形容方濟各領道下的梵蒂岡,更突顯了方濟各在短短的任期內,成功踏出積極步伐,不但將教宗一向予人至高無上的印象放在一邊,訪飢問苦,在監獄為犯人包括穆斯林和少女洗腳,又表示自己「沒有裁判」同性戀者的權利,一改天主教會過去保守形象之餘,更成功穿梭於全球政治,主動為古巴和美國這對半個世紀以來的宿敵帶來和解,另外又在舒緩伊朗的核問題、以及中東、南美洲等各地區問題上,作出重大影響。
至於方濟各在氣候、貧富懸殊、歐洲難民潮等議題,在美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以及聯合國70週年大會上發言,都發揮出重大的能量。《時代》雜誌便引述一位美國資深官員說,時任國務卿克里 John Kerry「早已看出方濟各在外交政策上,有極具潛力的能量(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early saw Francis as a potential activist foreign policy Pope」。
方濟各上位後也積極向北京伸出橄欖枝,除了浙江省繼續大力以違障建築的藉口,大肆清折省內的十字架外,雙方一直保持善意關係,方濟各多次發出和解的語調,讓中梵關係的發展,短期即使沒有突破,仍廣受大中華地區基督宗教信仰者的關注。
方濟各(西班牙語:Francisco)本名伯格里奧(Bergoglio),耶穌會士,1936年出生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意大利移民家庭,1969晉鐸(升任神父),1992年獲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任命為天主教布宜諾斯艾利斯總教區輔理主教,1998年初成為該教區總主教,並出任阿根廷主教團副主席。到2001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擢陞為樞機,並在梵蒂岡擔任多項要職
繼任若望‧保祿二世的教宗本篤16世2013年2月28日因健康問題辭職,成為公元1415年以來首位主動請辭的教宗後,合資格的115位樞機乃於3月12日進行教宗選舉閉門會議,經過5輪投票,樞機團於翌日選出伯格里奧為新任教宗,尊號為Francisco,成為額我略3世以後1200年來,首位不是歐洲出身的教宗,也是天主教史上首位來自美洲與南半球的教宗,以及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實際上國際知識界2010年後已逐漸興起宗教與政治的研究課題,當代最具成就的德國思想家哈伯瑪斯Habermas、和加拿大的泰勒Charles Taylor,都在這方面作出過深刻解讀。
方濟各2015年3月宣布,2015年12月8日(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瞻禮)至2016年11月20日(耶穌基督君王節)慶祝「非經常性聖年」,並命名為「慈悲禧年」 “Jubilee of Mercy”,似乎也有意透過慈悲、憐憫、仁愛、正義等美德,更積極推動天主教在全球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