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於9月16日舉行電音節Road to Ultrax,期間有四名參與者先後暈倒送院,其中一名27歲男子最終不治,警方其後在現場檢獲懷疑毒品。西九文化管理局發出一段簡短聲明,表示對四位參加者因中暑送院治理,其中一位不幸逝世感到難過。相反,一直沒有意外發生的觀塘工廈表演場地Hidden Agenda(下稱HA)多次被政府部門放蛇,以牌照問題、工作簽證、消防條例、噪音管制條例等檢控HA負責人,導致無法運作。
西九文化區的網頁是這樣說﹕「西九文化區的願景,是為香港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化地帶,促進本地藝術界互動、合作與發展。」當初興建西九文化區,政府的說法是,因應西九龍沒甚麼公共空間,於是在西九建設文化區,讓市民享用。然後,西九旁邊起了圓方商場、豪宅「君臨天下」、「凱旋門」、「漾日居」等,很難令人不去懷疑,所謂文化區只是政府包裝另一個豪宅區的手法。相反,曾容納無數Band房、錄音室、製作室、甚至運動練習場地的觀塘區工廠大廈,被政府「起動」、「活化」後一一消失。原有的小社區被淘汰,工廈建成甲級寫字樓,也有人用來炒樓。
真正的文化區並不是擁有多少國際的名牌商店,也不在於擁有多少棟文化地標建築。它根本不需要定義,不需要興建。文化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衍生,是在地的、日常的、互動的、自發的。
原本的觀塘區有價錢相宜的食肆、有樂隊在公園隨意演出、有社團在天台搞放映會,它們互相交集,造就一處藝術集中地。若政府有心發展香港文化,就該針對本身存在的社區網絡,加入適量租值相對低廉的多用途工作室、排練場地、青年共居空間和藝術家村,吸引創意文化人和年輕人。而不是劃出一塊地,興建一些華麗的建築物,然後告訴本地藝術家﹕「這是我認證的表演場地,只有在這裡表演才是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