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謝曦】市區重建局的「需求主導」計劃將提高重建門檻,包括擁有業權申請者的百分比及重建地段的面積。市建局這次改動被部分人批評是「打算退場」,即市建局在透過「需求主導」加速市區重建的計劃上,有意退出或減少運作。從宏觀及長遠來看,市區局做對了。
首先,從2011年「需求主導」計劃開展以來,市建局一共收到110項申請,其中有10項正在進行,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原來只有65%業權人便可以向市建局申請重建,但還有那35%人的反對聲音很大。他們之中有些根本不願離開原區,有些不滿意市建區的賠償方案,在這個說服,難聽點說是逼遷的過程,產生多少社會矛盾及人心不滿!今天,市建局將門檻提高至80%,即要求有更多業主自願參加「需求主導」計劃,才展開收購賠償及重建工作,這不管對業主或市建局,均省卻不少無謂困擾及麻煩。
此外,將原本重建地盤總面積由最少400平方米(約4305平方呎)增至最少700平方米(約7534平方呎),也是一項很不錯的修改。當然,地盤面積少,意味著收購重建所牽涉的戶數可能較少,即較容易順利重建。但從另一方面想,在這種只有400平方米的空間,重建了,還不是一個在鬧市中的窩居,人們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均沒有改善,唯一改變的,是地價。重建後,地價一定上升。因此,既然重建,就應以改善生活為主要目的,一個700平方米的空間,儘管也是細得可憐,但起碼是增加了300平方米,可作一些休閑空間!
市建局成立於2001年,前身是土地發展公司。2001年成立後,一直以重建舊區老房子為名,拿起政府賦予的法定權力,進行一幕幕強拆逼遷的工作,拆散了多少鄰里關係,破壞了多少老區風景。今天,它放慢了重建步伐,不管如何,還是好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