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路上》
張圭陽
圖A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第二大城,人口50多萬,建城已經有2,750年,是中國史書記載昭武九姓中的康國,也是在古絲路上做貿易的粟特人的故鄉。由於城市經過不斷改建發展,已經沒有一座古城存在了。一座歷史名城沒有一座完整的古城,彷彿過去的時空沒有好好的保存下來,旅客也就無從去體會昔日古國的情懷。
尋找古國情懷,只好向「饢」下手。
撒馬爾罕市集上向旅客兜售的麵包「饢」,五彩繽紛,抓人眼目;家庭日常食用的「饢」,圓圓的一個大餅,簡單的圖案,非常平實,稍為加熱,香口又有韌度,口感很好,是絲路上的主食,配上烤肉和羊肉湯,更是絲路上的美饌。
圖B
古時在撒馬爾罕以西200多公里外的布哈拉,一度是區域上的強國,布哈拉國王很喜歡吃撒馬爾罕的饢,專門把撒馬爾罕的一位麵包師傅請到皇宮,可是做出來的饢味道走了樣,國王向麵包師傅問責,麵包師傅說是麵粉的問題,國王馬上差人從撒馬爾罕運來幾桶麵粉,可是做出來的饢還是不一樣;麵包師傅說是水的問題,國王馬上差人從撒馬爾罕運來幾桶水,做出來的饢的味道還是不一樣;麵包師傅說是撒馬爾罕的空氣,空氣無法搬運,麵包師傅這才免了砍頭之災。
圖C
圖D
古絲路上伊拉克的兩河流域,是古文明的源頭之一,八、九千年前當地人學會了把野麥變成可耕種的小麥,磨成麵粉,製作各式的麵食,包括易於擕帶、易於保存的饢,人類文明由是大為興盛。
撒馬爾罕沒有城牆,出土的古遺址上卻有「中國門」。
(未完,待續)
圖A. 撒馬爾罕街市上常見的饢
圖B. 「饢」是絲路上的主食,有幾千年歷史
圖C. 造饢的年青師傅
圖D. 饢在烤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