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搧情潑腥何其多

這一陣子對於與飛行有關的人士來說,都是一個不愉快的日子,憾事竟然接二連三一再出現。不過,在各地媒體,特別是華文傳媒的瘋狂報導之下,慘不忍睹的現場似乎更直接印在讀者、觀眾的腦海裡。
對於閱聽人來說,這是否過多了?

對,無容置疑地,這種慘烈的慘劇一宗也都嫌多,而媒體亦有其工作上的責任去紀錄、讓人知道這類事件。但是綜觀各媒體,不單出現事發一刻的照片、片段,甚至是血淋淋的遭難者也被轉載,再加上誇張的解說,不難引起讀者的情緒。

這種主倡吸引眼球的手法,是否真的有需要繼續存在?

先不說記者有可能在災難現場與警消人員的衝突,不單影響救援工作;在鏡頭背後更會觸動到觀眾的情緒,甚至會讓遭難家人更感難過。是不是有這種必要呢?

雖然近期在網絡上亦傳出一篇文章指出,外地媒體如何與華文傳媒在遭難報導上的比較,誠言華文媒體在這種報導上與外媒有天壤之別,但是,正因為其背後的「老闆」──只問讀聽者群的心態,依然會助長華文傳媒特愛這種腥風血雨的報導手法。

如同當年菜市口觀殺頭一樣,對於生與死只留在「好看不好看」、「死後有鬼嘸?」、甚至目無表情的「刻毒、涼薄」,這種價值觀一日還留在這個水平,那日後這類搧情潑腥的報導角度與畫面,只會再次出現。

《社會議題》/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