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強制檢測會否最後成功,關鍵點是:市民強檢時會否繼續互相傳染?政府已否定禁足,那麼市民科學化的防範病毒的知識及意識就非常重要。政府是否能在這方面切實地指導及教育市民,為整場疫戰的關鍵點。以下是一些打Omicron疫戰的科學事實,希望大家都在充份知情下,做足充份的準備。
Omicron病毒的本相
CDC(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將潛伏期定在3天左右,Omicron的倍增速度比Delta快約70倍。典型的室內環境條件下,研究發現傳染性冠狀病毒在72小時內會減少了99%。當你考慮通風時,該時間會加快很多,例如打開的窗戶。
如通過接觸受污染的表面而被感染,風險通常被認為很低,而呼吸道傳播(因吸入病毒顆粒而生病)的風險非常高。空氣傳播是問題所在,我們應該專注於這一點。懸浮粒子可以在任何地方停留幾分鐘到幾小時,這一切都取決於房間內的氣流、溫度、濕度和其他因素。
美國醫療集團Intermountain Healthcare傳染病專家Todd Vento指出,由於Omicron能夠更容易地粘附在人們鼻子和呼吸道中的受體上,更多人會被感染。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任小萱,引述一項英國研究指出,有53%Omicron感染者會喉嚨痛,相比感染Delta僅有34%人有喉嚨痛,人數多近一倍。Omicron有較多人會發燒和咳嗽,但嗅覺和味覺異常的比例明顯較低,只有13%。
在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專門研究傳染病和病毒學的臨床講師Muge Cevik表示,在市場短暫停留或與其他人相遇都是低風險,並呼籲避免人群聚集以減低感染機會。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林庭瑀,引用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球員的病毒檢測資料,指出染疫後大約第3天,Omicron病毒量會達到高峰,之後迅速下降。確診第10天之後,大部分呼吸道樣本已驗不出具有傳染性的病毒。
在丹麥,有研究發現與只接種兩劑疫苗的人相比,接種加強劑的人感染Omicron的可能性降低56%。
口罩須知
美國流行病學家Michael Osterholm研究發現,人類咳嗽排出的飛沫,每秒距離可達10至250米不等。研究過程採用20個布口罩,孔徑範圍由80到500微米不等,但COVID-19病毒顆粒的大小僅為0.12微米,反映有必要配戴更高過濾標準的口罩。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指出,外科口罩可阻止可能含有病毒和細菌的大顆粒飛沫,但它不會過濾或阻擋空氣中,可能通過咳嗽、打噴嚏或某些醫療程序傳播的非常小的顆粒,至於口罩表面和臉頰之間的距離,也會影響影響病毒能否傳播。
CDC(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警告在美國銷售的KN95口罩中,有60%是假冒貨品,N95口罩一般為鴨嘴形,KN95口罩為帳篷形,KF94口罩為船形。消委會有需要測試市面的口罩。
疫情如何走下去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學者、專門研究傳染病學的岩崎明子(Akiko Iwasaki)表示,Omicron的長期影響尚不清楚,那些將Omicron低估為「溫和」的人正在將自己置於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衰弱疾病的風險之中。
著名科學家何大一表示,病毒變異的速度會否減慢尚待觀察,但高感染率為病毒提供更多變異的機會,暫時無法證實新版本的冠狀病毒會比前身更溫和,亦無法預測病毒的進化軌跡。
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William Moss表示,「自然免疫力」在不可預測的時間內提供不一致的保護水平,估計94%人口必須具備某種形式的免疫力才能中斷傳播鏈。
梁啟業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新傳網資料圖片:梁文熙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