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我愛六十年代

那些年,我們一起睇波的日子

【我愛60年代/黎文卓】今日若果有人說要提前兩天到大球場,通宵排隊購買本地足球比賽門票,你一定認為這個人是瘋子。然而在60年代,以上情景經常發生,一場本地足球班霸大戰,可以令數以10萬計的球迷發瘋。
某年父親節,我們幾兄弟妹商量送甚麼禮物給父親,被父親聽到,他笑笑說:就請老爸去看場足球吧。
睇波,是父親一生人中最大的愛好,即使是生活最艱苦的60年代,父親甚麼都節儉,不抽煙,不喝酒,不隨便花費一分一毫,唯一例外,就是每個月都會帶我們兄弟去大球場看一場足球比賽。當年睇一場波,門票,交通,加上三杯甜筒,起碼要20多元。那個時候,父親每個月薪金,只有380元而已。

1404293444_cf01(香港球王李惠堂)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足球運動,發展得相當成熟,亦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大眾娛樂,早在上世紀初,香港便有許多地區、社團、體育會組成的足球隊,是中國以至亞洲發展最早的地區足球。1914年,香港足球總會成立;戰後,香港出現了一批具世界級水平的足球員,在國際賽中打出了名堂,尤其是香港球王李惠堂,更加是技驚四座,據說他的腳力特別厲害,許多門將都不敢硬接他的勁力射球。李惠堂曾代表台灣的「中華民國」南征北戰,在亞洲幾乎所向披靡。而在球會方面,「南華」最是响噹噹了,球星如雲,戰績彪炳,擁有無數熱情忠實球迷,就有如今日的曼聯、車路士。

150px-SCAA_logo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足球的最光輝歲月

五、六十年代的南華,擁有「香港之寶」姚卓然、「雙槍將」何祥友、「牛仔」莫振華和「牛屎」黃志強四名超級猛將,被譽為南華「4條A」。南華的死敵是「九巴」,「九巴」實力強勁,有「原子巴士」稱號。每次「南華」對「九巴」,都是香港球壇盛事,一個月前就掀起搶票潮,球迷每每通宵達旦輪候為求一票,買不到票的,只好在比賽當日向「黃牛黨」購買,價錢往往被炒高兩三倍。而全港報紙都視之為大事,不但體育版多版報導,甚至會成為頭條新聞。「南巴大戰」變成香港一句土產成語,意思是雙方實力均等,競爭激烈也。

19510428i(工商日報報導「南巴大戰」)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14dlhlf(「南巴大戰」戰況)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261du1k (「南巴大戰」戰況)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1969年,香港足球從業餘改為職業,球會加大投資,培訓新人,大商業品牌亦願意投放較多金錢,冠名贊助球隊,加上外援制度的引入,各地優秀球員紛紛湧到香港落班搵食,技術水平迅速提升,當時香港外援組成的港聯,實力可達到國際一級球隊水平,彈丸之地的香港,竟能帶領着整個亞洲足球發展,被冠以「亞洲足球王國」美譽。這個「亞洲足球王國」名號,對於今天新一代香港青年,簡直是無法想象,昔日香港隊可以戰勝日本,韓國,而今天港隊的世界排名,是最尾的一個梯隊,甚至連泰國,越南也不敵,對我們這些從60年代走過來,見證過香港足運最光輝歲月的老球迷,更是噓唏無限。

兩個原因大躍進

為何香港足球走到六、七十年代會有個大躍進呢?除了球星湧現和職業化之外,還有另外兩大因素。

4956031351_fe874dee32

(無線電視)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第一,是67年無線電視成立,電視台可以透過微波訊號,進行現場直播,將精彩賽事帶入家庭,將觀眾層面幾何級數擴展,孕育出新一代球迷;第二,足球圈成為國共兩黨冷戰場。1949年,中共奪取政權,國民黨敗走台灣,而香港則是英國殖民地,地位微妙,國民黨唯有利用香港作為抗衡中共的基地,極具影响力和煽情力的足球運動,暗地裡變為國共爭取民心民意的統戰陣地。

6cf0496264af136ae1570b(霍英東)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事實上,49年後,國共在香港的暗戰從來沒停止過,幾乎每個界別都有左右之分,例如電影界,左派是「長鳳新」,右派是「邵氏」。足球是當時社會主流運動,必然是左右兩派兵家必爭之地。當時被視為右派背景的有「東方」,「光華」,「星島」等,而左派背景則以「愉園」和「東昇」為代表。國共兩黨透過香港代理人,游說商家富豪在金錢上支持,組成具競爭實力的大型班,雖然達不到「南華」級,但也可以排在前列爭錦標。「東昇」班主是紅色資本家霍英東,他不但大灑金錢搞波,還愛親自下場踢兩腳,他的技術和體力,當然打不了甲組,但在預備組熱身賽事,或一些無關痛癢的慈善比賽,他不時會落場過把癮。霍英東不但擁有東昇球隊,還是足總頭面人物,對足球圈舉足輕重。從足球到體育圈,霍英東儼如香港體育界教父。

忘不了的球場事件

未命名-3(60年代與現今大球場對比)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要寫六、七十年代香港足球,多寫10萬字也寫不了。但以下回憶,相信只要提一提,便可以讓像我這一輩球迷的腦際重新浮現當年一幕幕的影像,因為實在太難忘。
忘不了每逢香港大球場有重要賽事,數以萬人從灣仔、銅鑼灣方向湧往大球場,又長又斜的加路連山道,被數以萬計進場睇波球迷,擠塞得水洩不通。
忘不了大球場,警察會球場,四個角的紅旗,每逢四枝紅旗扯起,便表示全場滿座,可惜這四枝經歷無數次迎風飄揚,代表着香港足運最輝煌歲月的紅旗,近二十年來,幾乎沒有再在本地足球賽事上高高掛起過。
忘不了二萬八千個球迷(當年大球場最多的座位數字),為一個好球,為一個失誤,為一記精彩動作,為勝利者而歡呼、柴台、吶喊、鼓掌,中間夾着不少雄壯有力的「三字經」言語,觀眾沉醉在亢奮氣氛中,暫時忘卻了生活上不如意事,抒發了壓在心胸悶氣。
忘不了一場大戰過後,第二天,在公園茶居、街頭巷尾、學校寫字樓、巴士輪船等每一角落,都可以聽到有人在談論昨天賽事精華。不同球迷為一兩個得失入球吵得臉紅耳熱,繼而動武的新聞,時有發生。
忘不了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香港足球小報雜誌,圖文並茂刊登球圈新聞要事、球星生活花絮。當然,最受歡迎是每期附贈的球星彩色照,那些年,許多男孩子睡房中,貼的偶像照不是影視明星,而是雄赳赳的球星照片。
忘不了在重大球賽的日子,日報一早被掃清,報館會加印特別號外版,詳細列出大戰雙方陣容名單,球評家詳盡分析,報販拿着號外在球場入口叫賣,生意非常好。

test(左起:葉觀楫、林尚義、盧振煊) 圖片來源: 網上圖片

忘不了葉觀楫、何鑑江、林尚義這些講波佬,那個年代,現場評述足球是電台最受歡迎的節目,葉觀楫講波講到街知巷聞,他講波中氣十足,球迷給他起了一個花名叫「大聲葉」,大聲葉幽默風趣,常替球員加添綽號,亦用大量偈後語增加聽波樂趣,例如「濕水毛巾」(表示愛死扭爛扭的球員),「美高梅」(美高梅是荷里活電影公司,專拍「大片」,即表示波「片」得很遠很遠),還有「醫院波」(即有些傳球不到位,分分鐘害球員相互碰撞受傷入院)。在沒有電視直播球賽的日子,電台現場評述,將足球比賽過程傳出球場以外,對推動足運建有一功。
忘不了南華、愉園、精工、星島、消防、怡和、東昇、寶路華和流浪等等球會,忘不了仇志強、胡國雄、鍾楚雄、尹志強、葉尚華、林尚義、張子岱、張子慧和劉榮業等球星在場上的風采雄姿。不少球星後來轉戰影視圈,我因而有機會和這些童年偶像有過合作,如葉尚華退出球壇後,加入TVB 當主持人,我就曾經替他寫過不少台詞劇本,與及和他一起到外埠拍攝節目。在60年代芸芸球星之中,張子岱算是個傳奇人物,張氏有兩兄弟,他弟弟子慧也是一代名將,不過論技術和名氣,還是哥哥子岱略勝一籌。

坐住增多觀眾卻減少

1475966_549080805181221_1311175145_n(張子岱)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張子岱是香港第一個到英國參加頂級比賽的球員,他加入的球隊是老牌球隊「黑池」,算是香港足球圈的一件美事,掛靴後,張子岱轉行揸的士,我偶然坐過一次,還叫他簽名。
但有一次,他被人指控濫收車資,上了法庭,前幾年亦被人發現在超市偷紅酒果仁,一代超級球星的大名再次刊登在報紙上,可惜不是體育版,而是法庭新聞版。
香港足球從戰後開始發展,六、七十年代是高峰期,80年代後漸走下波,到了今時今日,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香港人口多了,但球迷卻不見了;大球場坐位多了,但本地賽事從未滿座過;電視台多了,但都不願現場轉播;街頭巷尾的話題多了,但很少人談本地波了。連我的標準球迷爸爸,也都不看本地波,每年只去看一次有外隊參與的賀歲波。2006年,父親驗出身體有癌症,那年年初一還和我和弟弟一起到大球場看賀歲波,當時父親的身體已經很虛弱,但全神貫注看球賽的時候,那份莫名的喜悅從眼神中滲透出來。那天,我一直緊緊握着父親的手,心酸酸的,因為預感這可能是和父親一起觀看的最後一場球賽了,果然,當年年底,父親便走了。
父親生前最喜歡兩支球隊,一是「愉園」,二是「流浪」。爸爸逝世後,靈位放在柴灣歌連臣閣墳場,靈位旁邊,恰巧是六、七十年代流浪著名外籍領隊「畢特利」。感謝神靈,讓父親在泉下,經常有機會和畢特利先生談談波經,緬懷香港足球的威風往事。

《我愛60年代》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