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朱凱廸
主題:從鄉郊到立會用真相改變未來
主持:黃皓曦
日期:2016年10月4日
朱凱廸是香港活躍的社區組織者。畢業後加入《明報》擔任國際版記者,採訪中東政治新聞。2006年闖進天星碼頭工地,發起和組織天星皇后碼頭保育運動。其實後更連結菜園村村民,反高鐵,護菜園,成為反對大白象基建的先鋒。2011年成立「土地正義聯盟」,打開重整新界土地運動的多條戰線,去年與姚松炎教授等友好組成「城鄉共生連線」,推動永續鄉郊。2016立法會選舉中,以獨立身份參選,終獲得84,121票當選成為新界西「票王」,提倡「民主自決」。
投身社會運動
朱凱廸本著「為香港負責任」態度,在2006年積極參與天星皇后碼頭保育運動。當時二十多歲的他,眼看社會有「需要」,「自己不做就沒其他人做」。這種人生的抉擇,他形容很多香港人都有這個時刻,而他只是比其他人「早幾年」經歷這個時刻。
本土派之說
朱凱廸形容「本土派」的標籤未能描述到現時香港的政治前路。他認為,無論泛民主派或本土派的標籤,都需要「更新」。若有民主運動的範式轉移,描述比較準確的就是「自決」,或在「自決」內展現不同光譜,如「港獨」、「一國兩制」等的主張,但都是在「前途自決」這一範式內。
朱凱廸又指,若非「前途自決派」,那就是沿用著基本法框架、人大決定,以論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的「維持現狀派」。他補充指,「本土派」的定義很難界定,若繼續作「打擊政敵」之用,不妨找一個更準確的字眼描述所希望政治道路。
從鄉郊而生的組織
土地正義聯盟的主要進路是希望香港進行環境運動的方式,不再純粹是「環團」這種以專業化形象來介入事情,而應該是有民眾組織的面向。他又續稱,土地正義聯盟工作就是要與面對被迫遷、土地不公、欺善怕惡發展的受害者,向香港大眾提出要公平、公開、透明、民主的發展,而不是被少數人壟斷利益的狀態。
至於新界問題,朱凱廸指本來沒人挑戰鄉紳、地下力量、地產商「勾結」的關係,但近年他們面對更多「合法性的危機」。雖然架構沒變,但挑戰的力量發市民的觀感都有所改變。
揭露真相 關注社會隱藏問題
朱凱廸認為,現時所做的都是「暴露問題」的階段,指政府進行一些「損害公眾利益」的事,甚少人知道。而有人將如橫洲事件等「講出來」,這是一個進步,對涉事人士有阻嚇作用,讓他們知道會被公眾問責。
朱凱廸稱,經過將事件「暴露」的階段,再變成普遍、廣泛,才有力量,甚至跨黨派的壓力。屆時,他們才有力量令政府在關鍵的城市規劃制度上,「稍為開放」。朱凱廸指,要推動香港人建立一個連「民建聯、工建聯」都無法逃避的強大共識。當建立共識後,便可在立法會內就橫洲或同類事件,展開《權力及特權法》的調查,而該調查的展開有助找出事件的真相,亦有助就改革現時城市發展制度,提出具體的方案。
未來政府重點處理問題
朱凱廸認為,下一屆政府首要處理的問題是現時土地發展公配不公的問題。他稱,現時建基不斷膨脹,開支則由公共資產,如土地變賣予地產商來「填數」,這必須要「壓抑」。而這亦直接導致房屋供應在不同階層的分配不公,現時大量市民只能獲分配約40%土地興建公營房屋,而大量的土地則給予地產商興建私樓,問題遠比丁屋問題嚴重。
朱凱廸認為,丁屋問題只是鄉村發展的內部問題。他不贊成收回丁屋土地來高密度發展,丁屋的土地應該令鄉郊有更多的農地,復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