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我愛六十年代

工展會:集體記憶的符號

五, 六十年代工展會

 

 

 

 

(圖: 五, 六十年代工展會)

來源: 網上圖片

 

「工展會」是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入場人數最多,影響最深遠的大型展覽。創辦於30年代,正名於50年代,衰落於70年代,重振於90年代。不過,令香港人印象最深刻,成為香港人一個集體記憶符號,還是要數60年代。那是工展會的黃金期。

大概半個世紀之前的某個寒冷周日,父親對我說:今天帶你去工展會。

紅磡火車站和海底隧道入口一帶

 

 

 

紅磡填海區的工展會

 

 

 

 

 

 

 

 

(圖: 紅磡火車站和海底隧道入口一帶)                       (圖: 紅磡填海區的工展會)

來源: 網上圖片                                                         來源: 網上圖片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工展會」這個名詞,也是第一次入場參觀工展會,地點是今日的紅磡火車站和海底隧道入口那一帶,當年是荒蕪的新填海區。

之後整個60年代,工展會成為我們一家人每年一度的指定合家歡節目。那些日子,沒有免費電視(無綫是一九六七年才開台),沒有維港煙花,沒有紅館音樂會,沒有大型商場,沒有海洋公園和迪士尼;香港人的假日節目,實在單調貧乏得可憐,於是,工展會、荔園、動植物公園,就是僅有的超級無敵家庭樂三寶。

工展會並非60年代產物,只不過它在60年代發展得最成熟,最蓬勃,最有地標代表性而已。第一屆的工展會,要數到上世紀30年代了。

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中國國貨展覽會

 

 

 

(圖:  新加坡舉行的中國國貨展覽會)

來源: 網上圖片

 

 

30年代初, 香港的工業產品發展很快, 為了拓展海外市場,1935年,港商組織商貿團,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中國國貨展覽會」。由於是次展覽會辦得相當成功,一班香港廠商提議:「何不香港也辦一個國貨展覽?」

反日情操促誕生

舉辦工展會,除了拓展市場外,當中還有一份很有意義的愛國情懷──當年日本正逐漸加強侵華野心,故舉辦國貨展覽,可以喚起同胞愛用國貨來抗衡日本貨。

當年的反日,是基於國破家亡的局面,反日是匹夫有責的義憤。和今時今日年輕人上午上街高喊保衛釣魚台,晚上聯群結隊去吃日本放題的心態難以同日而語。當年的反日情操,促動香港第一屆工展會的成功。

經過幾年籌備,工展會在1938年誕生了,第一屆的工展會並非叫「工展會」,而是「國貨展覽會」,地點在中環的聖保羅書院舉行。雖然只有40個參展商,86個攤位,為期5天,產品兩百種,正式開創了香港展銷活動的新紀元。

第二十八屆香港工業出品展覽會的開幕禮情況

 

 

 

 

 

(圖:  第二十八屆香港工業出品展覽會的開幕禮情況)

來源: 網上圖片

 

最初幾屆,展覽場地都不同,38年在學校,39年也在學校(九龍南華中學),40年在灣仔摩理臣山(今日伊利沙伯體育館),41年在尖沙咀海傍(喜來登酒店現址)。工展會的日期也從首三屆的二月份,到第四屆改為在十二月份聖誕節前後舉行。可惜,香港人只過了一個快樂的工展聖誕,到第二年,即1941年,因為日軍佔領香港而停辦,這一停,足足停了七年,直到1948年才復辦。1951年,「國貨展覽會」改稱為「香港華資工業出品展覽會」,簡稱就是「工展會」。到了1961年,又改名為「香港工業出品展覽會」,到1994年,再定名為「香港國際工業出口展銷會」,一直沿用至今。

懷柔政策辦工展

六七暴動2六七暴動1

 

 

 

 

 

 

 

 

(圖:  67暴動)

來源: 網上圖片

歷屆工展會,最具標誌性的,應該算是1967年的第25屆。眾所周知,1967年香港發生了一場全港性大規模的政治暴力風波,香港的左派和港英政府從五月開始,展開長達半年的激烈抗爭,實彈鎮壓,滿地炸彈,死傷無數。幾乎整個67年,香港陷入血腥暴力,人心惶惶,經濟蕭條,政局不穩的局面。

第25屆銀禧工展會

 

 

 

 

(圖:  第25屆銀禧工展會)

來源: 網上圖片

 

六七這場風波,令港英開始反思和檢討其在香港管治的手法,決定從殖民主義的高壓手段,改變為軟性的懷柔政策,以緩和香港人日漸萌芽的人權和民主意識。而氣氛歡娛、政治色彩不濃、的「工展會」,正好成為港英政府懷柔改良政策的第一個表演舞台。這年工展會正值第25屆,因此又稱「銀禧展覽會」。

港英政府高度介入,首次以香港政府官方名義合辦外,更撥出紅磡新填海、一幅面積達六十萬平方呎的地方作展館,並加設國際展品,包括英、美、加拿大、意大利、西德、日本等最新原料及工業機械,令本土級工展會忽然「升呢」為國際級盛事,聲名大噪。

香港節的燈飾,1969年

香港節巡遊,1969年

 

 

 

 

 

 

 

 

(圖: 香港節的燈飾,1969年)                                       (圖: 香港節巡遊,1969年)

來源: 網上圖片                                                            來源: 網上圖片

港府利用工展會,小試懷柔牛刀,成功地將六七的悲情沖淡,讓市民重展歡顏,改變港府高壓冰冷形象,為日後更多的懷柔政策,如香港節、清潔香港、藝術節、交通安全運動等打響了頭炮。可惜,到了70年代,工展會的熱潮已經不再。1974年之後,更因為沒有適當的展覽場地而再次停辦,這次停辦比日治時期更長,足足停了20年。

本土品牌為主力

直到1994年,適逢廠商會60周年,決定重辦工展會贈慶,於是,一別20年,第32屆工展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再現。然而這次重辦,不算成功,最大原因是由室外場地轉到有冷氣的豪裝室內展館,完全沒有了開揚寬廣、隨意自然的嘉年華派對式傳統味道,所以只辦了一屆,又再停辦了。

幸好「工展會」這個金漆招牌夠韌力,1998年,香港回歸一周年、工展會創辦60周年,兩大賣點,足以令工展會再顯光芒,這次的展覽場地在中環添馬艦(今日政府新總部)。第三次復辦之後,年復一年,沒有再停辦了,只是從2003年38屆起搬往維多利亞公園舉行,轉眼又十個年頭──2013年,工展會已是第47屆了。

「工展會」的核心意義,當然是一個「展」字。早期的香港本土品牌,如「淘大醬油」、「白花油」、「鱷魚裇」、「李錦記」、「紅A塑膠」、「伊人牌裇衫」、「利工民」、「虎標萬金油」、「嘉頓麵包」、「太平地毯」、「綠寶汽水」、「冠益食品」、「甄沾記椰子糖」、「雪白雪糕」、「梁蘇記遮」等,都是工展會展品的主力部隊。

作為當年的城市盛事,工展會也代表着時尚和潮流。很多新科技、新意念、新產品,往往都是在工展會上首度亮相,讓人先睹為快。工展會也就成為了現代市場策劃、品牌推廣的啟蒙和演練之地,不少香港出色的宣傳廣告策劃人,都經歷過工展會的洗禮。

各出奇招爭妍鬥麗

123

 

 

 

 

(圖: 白花油的七層白色高塔建築)

來源: 網上圖片

 

 

工展會由最初的幾十個攤位,發展到後來數百個參展商,場內的競爭氣氛也愈趨激烈。具規模的廠家視工展會為「省招牌」戰場,都不惜工本、大花心思、各出奇謀來爭取入場市民的注目及傳媒的報導。最經典有白花油的七層白色高塔建築,宏偉壯觀,場外十里已經看得見;鱷魚裇更誇張,不知從哪裡弄來幾條真鱷魚,放在展攤前一個臨時搭建大水池,不少香港小孩在這裡第一次看到凶猛的大鱷;「伊人裇」則施展美人計,聘請年青貌美女郎,拿着軟尺為買裇衫的男士量度頸部尺寸,不少醉翁之意男士,為一親香澤,大解慳囊購買此名牌裇衫,據說當年一件伊人裇,可能是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星期的薪酬了。

美女攻勢煞食,參展商爭先聘用靚女作攤位推銷員,我們熟悉的歌星徐小鳳曾經為白花油作售貨員,黃夏蕙小姐則是國民漆廠銷售女郎,這除了為工展會增添妍麗外,還為娛樂圈提供新星,六十年代邵氏影星于倩,以至近年TVB藝人呂慧儀,都曾參加過工展小姐。

1970年、1972年两度荣获“白花油慈善皇后”荣誉

 

 

 

 

 

 

(圖: 鄧麗君在1970年、1972年兩度榮獲“白花油慈善皇后”榮譽)

來源: 網上圖片

 

 

 

六十年代,媒體沒有那麼發達,要親身一睹影視明星芳容,十分難得,而遊工展會,卻往往有意外驚喜,大會不時邀請當時得令的紅星名人作嘉賓。新馬仔、紅線女曾在工展會義賣籌款,鄧麗君、薛家燕亦曾獲大會頒贈「工展會慈善皇后」稱號。在工展會上碰見明星,可能是六十年代香港人最難忘的一件事。

翻天覆地大變身

時移勢易,從2004年第38屆工展會移師到維園舉辦之後,工展會的傳統特色已漸漸蛻變,變成一個食品和家用產品傾銷特賣場,也成為唱片公司推介新人的宣傳平台。零四年,我成立了一隊現代女子樂隊「芳華十八」,被邀請為開幕禮的表演嘉賓,TVB 還作了現場轉播。

今時今日,工展會更蛻變為大陸自由行遊客,一年一度搶購港產品牌貨品的樂園。08年,我為一個軟糖品牌做市場策劃,在工展會設了一個攤位,一天之內,銷售了幾萬包糖,比任何街舖門市的一個月的銷售量高出了十幾倍,只有工展會個瘋狂掃貨平台,才能親身體驗到這樣的驚人威力。據2012年第47屆工展會的統計,那年入場人數超過250萬,足足是第一屆工展會入場人數的七十多倍。

儘管工展會已經翻天覆地的大變身,但對我來說,依然最難忘60年代那純潔而繽紛的工展會。還記得吃得一臉白糖絲的棉花糖,還記得紅白扭紋的STICK糖,還記得偶然踫上幾位藝人明星,叫我蹬腳探頭仰望,還記得工展會那宏亮而沙啞的大喇叭。有一年,我在工展會和父母走散了,展場的播音員向全場廣播:「黎文卓小朋友的家長,請到大門口,黎文卓小朋友在等你。」這次廣播,大概是小弟的大名,第一次在大氣電波響起──這,已是半世紀前的往事了。

《我愛60年代》之七/黎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