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鍾溥敏
【文字版】
終於,中國出了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的人物,是已年過八十的女學者屠呦呦,研製療法對抗寄生蟲傳染病,發現治療瘧疾的藥物,諾貝爾獎委員會向她頒發生理學暨醫學獎,表揚為全球衛生作出「難以估計的貢獻」,與發現河盲症及象皮病療法,來自愛爾蘭及日本的兩名專家共享殊榮。
屠呦呦在1969年接到「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幫助北越政府打擊美軍,3年後就在菊科植物黃花蒿中以低溫萃取青蒿素,在1992年,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大幅減低瘧疾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兼首席研究員及博士研究生導師,他對中醫研究科學得到國際認同感到很高興。他發明青蒿素已經有20年,卻未有在國內被廣泛肯定,或多或少與他在中國的「三無」背景有關:沒有博士學位、外國留學背景和院士銜頭。在中國著重門面的文化影響下,除了要有一兩個虛銜,還要考慮其他非學術性的因素,否則難以得到內部所設機制的肯定。
得不到自己人賞識,幸好有影響力更大的諾貝爾獎評審對他在醫學成就上作出肯定,事實及時間證明了無「博士學位」不代表甚麼,成就也令人心悅誠服。希望這「銜頭掛帥」及「肆意把弄程序」的文化停止蠶食香港人的文化質素,才能真真正正為香港的「長遠利益」著想。
撰文:鍾溥敏
Related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