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愛》、《十年》導演周冠威認為,每個人都有社會責任 ,尤其在互聯網的興起下,即使丁點的善與惡也有強烈的影響力。故此,他說電影是人的生命導師,希望透過創作電影令觀眾進一步思考,並帶來改變,以回應社會問題與需要,否則不會開拍該電影。
周冠威及黃偉傑出席樹仁大學新傳系題為「漫談電影與社會責任」之新傳講座,向一眾大學生分享自己作為本土電影導演,如何發揮其社會責任的心得。周冠威表示,電影是一個讓觀眾釋放情緒的方法,可不自覺地讓人回應社會。他以《幻愛》舉例,有觀眾告訴他「你的電影救贖了我」;有觀眾向他表示,這套電影讓自己更深入了解精神病患者,最終接納了兒子患有精神病的女友。亦有人跟他說,自己看到電影的最後部分已忘記了主角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他稱,這正是他想帶來的效果——觀眾從中可以對精神病人士產生同理心。他希望透過《幻愛》強調人與人都是相同、人性是共通的,而不是強調精神病患者的特徵,自己「高高在上」為社會弱勢社群「發聲」。
《樹大招風》導演黃偉傑則認為,電影塑造了自己的生命,是藝術的信念及情感表達。他表示,自己每次構思電影時都會問自己該劇本有沒有意義,觀眾能否從中思考,甚至可否改變他們的生命。
在絕望之中尋找希望
近年越來越多電影與香港本土社會議題有關,周冠威相信製作合拍片的電影人,和選擇面向香港市場的年輕導演有不同考慮。他坦言要聚焦貼身的香港問題,會找與自己相關處境的題材作為電影內容,但要尋找投資者非常困難。
周冠威認為近期形勢下,本土電影將面對越來越多的審查,甚至有不只一位演員表明不會接拍內容涉及警察不是的電影。當他找不到資金拍電影時,曾有人好心建議他寫悔過書,他回應感到很「心噏」,認為創作自由、言論自由十分重要,並說自己有宗教信仰,覺得要恐懼的不是共產黨,而是上帝。周冠威稱接拍一部電影「唔好睇得唔得,要先睇啱唔啱」。
黃偉傑則認為,在絕望之中,他的動力來源是想著電影會一直流傳下去,慢慢改變觀眾的信念。任教多年電影創作的周冠威不忘強調,觀眾入場與否應視乎電影質素,不希望外界只因為導演的黃藍政見而決定是否支持相關作品。
記者:梁慕旻
封面圖片拍攝:鄭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