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博物館專家顧問蕭國健批評,郵政署擬覆蓋郵筒的英殖「嘜頭」,會斬斷本港歷史的延續性, 「就如人喪失了青年期,由童年直入老年」,又指「不論你覆蓋幾多個郵筒,殖民地歷史依然存在過,倒不如向外介紹這些標記的象徵意義」。
他不評論近年本港出現不少「去殖」爭議,但認為此舉或引起市民更多揣測。他又稱,現存的殖民地郵筒雖未能反映香港整個殖民地歷史,但標誌本港不同年代,「圓形郵筒出現較早,之後才是方形,不同皇冠或君主標記亦反映郵筒歷史」。
康文署博物館專家顧問蕭國健批評,郵政署擬覆蓋郵筒的英殖「嘜頭」,會斬斷本港歷史的延續性, 「就如人喪失了青年期,由童年直入老年」,又指「不論你覆蓋幾多個郵筒,殖民地歷史依然存在過,倒不如向外介紹這些標記的象徵意義」。
他不評論近年本港出現不少「去殖」爭議,但認為此舉或引起市民更多揣測。他又稱,現存的殖民地郵筒雖未能反映香港整個殖民地歷史,但標誌本港不同年代,「圓形郵筒出現較早,之後才是方形,不同皇冠或君主標記亦反映郵筒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