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日數以萬計市民遊行爭普選,特首梁振英則於禮賓府接待了參加小童群益會「小特首選舉」的23名中學生。他對學生說:2017年實現普選,是他作為特首的憲制責任,也是歷史使命,希望將來的教科書能說普選是在他梁振英任內實現的。
能夠留名史冊,未必都是好事,有人名垂千古,也有人遺臭萬年。梁振英若在任內推動實現符合民主標準的「真普選」,他固然有資格留芳百世,但假如立法會內三數名泛民議員變節,令「假普選」方案通過,梁即使在未來的教科書上留名,名字也不會「馨香」。
梁自當選特首後,對普選問題便一直拖延,遲遲不願承諾何時諮詢,直至去年十月,香港電視不獲發電視牌照一事引發洶湧群情,梁才突然宣布成立政改諮詢專責小組,以轉移群眾視線。
即便這個三人專責小組成立了,梁振英當局還要等候中共開完十八大三中全會,以及「欽差大臣」李飛來港宣讀「聖旨」後,才敢於月前提出諮詢文件。這份文件也不出預期,將北京已劃定的「鳥籠普選」框架分拆而後隱藏於字裡行間,有待完成諮詢後重新組裝,當作諮詢結果獻世。
無論是按照這「鳥籠普選」框架提出假普選方案,抑或北京最終迫於佔中等群眾壓力而給予香港較接近「真普選」的方案,梁振英顯然都只能扮演傀儡角色,就算在他任內實現了「普選」,也很難歸功於他。
有論者批評梁振英常常把特區的「壞事」都歸咎於曾蔭權政府,但稍獲市民支持的事情則說是自己功勞,很沒風度。現在普選「十劃未有一撇」,梁已經想入非非,要把自己放在教科書裡,聞者也不禁替他面紅。
《香港評說》 馬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