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敢批新聞熱話港聞

學校與家庭攜手 助學生走出陰霾

主持:韓佩衡

【文字版】

四日前,一名中文大學醫學院的三年級生,於早上從粉嶺住處墜樓喪生。同類型的學生自殺悲劇,本學期已經發生了十九宗。面對學業或生活上的壓力,這些悲劇中的主角選擇放棄自己,走上自尋短見這條不歸路。社會實在需要反思,到底是甚麼促使學生們要走上絕路?

當自殺案發生,大家都習慣把焦點放在大學校園競爭大之上。有人認為,不是現在的年輕人要面對很大壓力,而是年輕人的抗逆能力很低。大學生確實有需要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畢竟日後踏足社會,面對的競爭會更激烈。不過,學校也必須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渠道,讓他們能夠把負面情緒釋放。學習情緒管理,不是要學生把情緒收起掩藏,而是要讓所有負面思想找個出口,然後再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有中大學生反映,學校的輔導服務「供不應求」。他們指, 院校的輔導處只為學生提供上午的會面時間,一般更要輪候一個星期,比到急症室排隊看醫生還要久。此外,悲劇過後,中大高層似乎只是表面上關注事件,雖然是舉辦了一個名為「中大有晴」的活動,邀請法師、神父進行講座,灌輸正面的人生觀給學生,又派雪糕予學生享用,增添校園和諧氣氛,但這些活動真的能夠幫助學生?

要讓學生知道「生命滿希望」,單單舉行這些一次性活動並不足夠。就在昨日,中大終於檢討輔導不足的問題,決定增設輔導員。其實,以往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重擔只落在少量輔導員身上,無論多專業也會承受不了,只會釀成下一場悲劇。選擇輕生,只是一剎那的事情,如果當刻有人從旁聆聽他們的心底話,能夠紓壓,結局是可以改寫的。當然,支援學生的責任不應只落在校方身上,家庭同樣重要。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往往是令學生不敢分享他們感受的主因。「望子成龍」本無問題,問題是家長過份期望子女能夠達到他們心目中的要求,卻忽略了解子女的想法。因此,家長與子女有必要摸索一套坦然的溝通方式,不要整天掛著「無偈傾」的模樣,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事實上,多一份理解和體諒,永遠是修補心中裂縫的關鍵。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雖然成長的過程障礙重重,但只要咬緊牙關,沿路還圍繞著身邊人的鼓勵,然後一步一步將心中的死結解開,相信大家最後都能夠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撰文:韓佩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