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談談孫中山在香港的「故事」。
戰後幾個世代的香港人,大都理所當然視孫為國父,這不僅承襲自民國「傳統」,也是對其民權思想的精神延續。二、三十年前仍有很多中小學校會在今天放假,問學生國父是誰,人人搶答孫中山。國父的稱號,沒有因為中共政權成立而被剝奪。
97前夕,香港人越來越自律,學校、教科書,開始悄悄為孫中山除去「國父」銜頭,97後,更越來越多人替他掛上中共的官方封號:革命先行者。至於中華民國國號,甚至是整個民國歷史,也漸漸給「辛亥革命」四字所概括和朦朧化。今天香港學子對中華民國陌生,對國父是誰感到猶豫,國族意識絮亂非常,都是拜教育當局、學校、教科書裡潛藏的「國民教育」規訓所賜。
弔詭的是,一方面孫中山的國父身份被抹除,另一方面政府又要將他當作象徵中國的符號來「處理」,於是以孫中山為名的紀念館、史蹟徑、公園、體育館和游泳池相繼落成,與眾多以英國皇室為名的公園略作平衡。當然,政府用心良苦,假如要在香港建設一個毛澤東公園或小平紀念館,民間必定強烈反對,用「中性」的孫中山命名,事情便易辦得多。
孫中山在香港受啓蒙,最後推翻滿清的歷史,是戰後幾個世代追求中國民主的精神象徵,鼓舞過無數港人欲透過這彈丸之地推動中國改革。不過隨著夢幻破滅,現在甚至連香港也自身不保,港人再沒有這雄心壯志,只力求自保。至於依舊堅持「為國為民」的部分民主派人士,在年輕一代眼中已成了「大中華膠」,孫中山作為連繫中港民主運動的精神標記,亦已迅速褪色。
《香港評說》 馬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