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謝曦】連續三天,警方在旺角清場,市民先是從亞皆老街向周圍小巷四散,有些還走到油麻地及尖沙咀,這種場面,馬上讓人回想起一九六七年的「六七騷亂(暴動)」。當年,左翼人士發動「反英抗暴」行動,從五月延續至十月。事件中近二千人被捕,五十一人死亡,八百多人受傷,包括部分警察。當然,雨傘運動走到今天,不管暴力程度及社會混亂情況,與當年還有一段距離,但如何在暴力清場後挽回社會對政府管治的信心,還是梁振英政府必須面對的。
從當年走過來的朋友應該記得,「六七」之後,港英政府為了挽回民心,計劃在一九六九年舉辦第一屆「香港節」,希望以嘉年華式的娛樂節目凝聚港人信心。然而,「香港節」只辦了三屆便告失敗,永遠取消了。這有點像今天梁振英的做法。日前,梁氏便提出舉辦音樂會或其他娛樂節目,以優惠票價鼓勵年輕人參與。梁氏此舉也許希望藉由這些活動淡化年輕人對政府的不滿,也沖淡他們追求普選的決心。然而,從港英政府辦「香港節」的經驗,這種由上而下組織的娛樂節目,不太可能吸引到年輕人。這就是為什麼,從七十年代初開始,港英政府要推行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包括興建公屋、小學免費教育、加建公立醫院等,這系列的社福政策,成為改變一代香港人的重要因素。
到了今天,若梁振英政府以為辦嘉年華式活動便能重新收歸民心,相信是太天真了,即使他學習當年的麥理浩,一方面推行社福政府,另一方面政治參與上依然收緊,在這個年頭,也不一定能達到重建年輕人信心的目的。確是,如何面對「後佔中」年代,不僅學生要思考,政府更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