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總讓人聯想到白雪公主的童話故事。 童話中白雪公主吃下毒蘋果後,便靜候着王子喚醒的一吻。 惟現今女性主義崛起,女性角色並非像以往父權社會下受男性主導,強調「三從四德」。相反,女性擁有更多自主權, 有權利探索人生方向,讓角色更多元化。 接下來將藉着訪問不同年齡的女性, 以三種蘋果象徵她們,藉此探討女性成長與角色變化。
攝影及採訪:趙施欣
圖片編輯:趙施欣/黃玲燕
編輯:黃玲燕
幼年期:對世界的探索,毫無掩飾的真實
4歲的許甯宜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身邊的一切事物,包括記者的相機。小孩的情緒起伏明顯,一時因突如其來的賓客興奮、 一時因兩姊弟「爭玩具」而不忿流淚, 能毫無顧慮地表達喜怒哀樂,也許就是小女孩的純真。 然而,長大後女性在表達情緒時總被標上許多標籤,如「博同情」、「死港女」等,讓女性不敢直接表達情緒。
青春期:角色曖昧,理想與現實的角力
青蘋果的滋味是青澀、是曖昧不清。 17歲少女李煦琳正處於未能掌握自身角色定位的迷惘期。 她一方面是科大優才計劃學生,另一方面擁有「絕對音感」,但這種先天優勢對她來說反而是種煩惱,讓她困惑應選擇科學還是音樂與藝術。 她形容煩惱像一團黑線纏繞著她,讓她喪失前進的動力。
而以下兩位成年女性,都是婚後自願成為家庭主婦,她們並非因社會規範而是甘心樂意地為家庭付出。 讓筆者聯想到經典電影《小婦人》 的一句對白:「我的夢想雖然與你不同,但不代表不重要。」縱使有些人認為女性不值得為家庭犧牲個人理想,但每個人都擁有為自己夢想選擇的權利。
成年期:夢想的抉擇
34歲的陳文敏現職家庭主婦,於婚後育有一對子女。她在同齡的圈子中算是較早組織家庭。她坦言比起「做女」,更享受「依家嘅生活」。
她提到市面上的公仔大多附有笑臉,反問為何公仔「一定要笑」。 她特意展示出為子女所買的木偶公仔。木偶公仔上沒有表情、沒有高矮肥瘦區分,認為沒有特定規範,可預留想像空間給子女發揮。
另外,她會思考如何令子女建立自己。 去年暑假,她為子女所定的目標是要他們兩姊弟學習「如何相處」。她指其他家長會安排子女在空餘時間上興趣班,而自己亦擁有過羊群心理, 但掙扎過後認為倫理關係對子女來說比學業成績重要,而 兩姊弟相處融洽便是她自信心的來源,讓她更確立自己的價值。
老年期:成為滋養他人的養分
成熟的蘋果枯萎跌在地上,將自身化成養分滋養新生的蘋果。68歲的黃芬娟原先是中文教師, 於1976年結婚育有一對子女後便成為全職家庭主婦,現在兩名子女均已成家立室。 回想當年毅然辭職的主因是望見原生家庭對學生的影響,認為媽媽角色很重要,在取捨下決定將最大的精力放在家庭。 她坦言, 當時初任職家庭主婦時感到挫敗, 一方面擔心辭職後和社會「脫節」;另一方面認為「教仔無成功感」。 她笑言有朋友曾為她做「師奶」、放棄工作「相夫教子」而感到不值。
然而,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現時兩名子女均已各自組織家庭,不時一同進餐,共享天倫之樂。 自己看見教會的需要,在教會內帶領一班中年婦女參與活動。 她在三年前曾患上末期卵巢癌,在社交網站分享見證時感謝家人和教內弟兄姊妹的支持,在神的帶領下樂觀積極地渡過難關。 在治療的短短五個月內,癌細胞在她體內消失。 她現時積極參與教會事奉,不時招待教會會友到她家,是教會內德高望重的榜樣。
傳統的性別文化已經逐漸改變,女性不論幼年、青春期、成年、老年均有探索和發揮的機會。女性面對多重角色時,經常察覺到與社會期待不合因此而感到矛盾、困惑,時而迎合,時而懷疑。然而,只要是人,不論老幼,都應該努力地探索,接受自己的各種面向。因每種特質都有它的存在意義,能成為前進和改變的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