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藝欄養生有道

大汗氣虛 無汗陽氣不足

主題:排汗反映健康
嘉賓:徐澤昌(註冊中醫師)
主持:鍾溥敏

做運動後出一身汗,整個人感覺煥然一新!有時候與一大伙朋友做運動,有些人走兩步就大汗淋漓,但有些人跑了兩圈都只得幾顆汗珠,流汗其實與體質息息相關。大部份人普遍都認知排汗的作用是調節體溫,排走廢物及滋潤肌膚,此外,中醫以觀察排汗來檢視人體內的陽氣和津液,所以排汗量對醫師判斷病人健康非常有參考作用。

自汗盜汗黃汗 健康欠佳

除了有汗無汗、單看排汗量也不可作準,還要留意在甚麼環境下流汗及其節律性,出汗異常可分為以下幾類,「自汗」指不因外在環境影響下流汗,常常「標冷汗」常見於肺脾氣虛型人士;「盜汗」指晚上多流汗,身體因陰不斂陽,多餘的陽氣轉化為火,常見於陰虛火旺型人士。另外亦有「黃汗」,常見於濕熱重人士,排出的汗印在衣服上會有黃色印,要改善就先要清走體內濕熱。

徐醫師以煲水解釋排汗原理:陽氣為火、陰液為水、水煲孔為經絡系統和毛孔,要有足夠火氣、水份及毛孔暢通,水才會發生蒸騰,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會出現有大汗或無汗的情況。陽氣有固攝汗液之用,陽氣不足或氣虛的人會流大汗,但同時身體太熱,陽氣過盛的人,陽氣就如火一樣有蒸騰身體水份作用,也會大汗。若汗太少,即反映到陽氣不足,或津液身體水份不足。

服朮芪防 益氣固表止汗

陽氣不足要補氣,水份不足要滋陰,太大汗的人可服用「玉屏風散」,當中的「朮芪防」(白朮、北芪及防風)有益氣固表止汗之用,自汗人士可再以淮山、蓮子煲豬輾,有益氣固表作用。而汗太少或無汗的人,就是「元/玄府」閉塞(即毛孔),如因風寒感冒導致少汗,中醫對此會以發汗解表為主,用生薑引汗。

不同部位的流汗,也有不同意思,如心胸前多汗,有可能是心脾血虛,背部多汗就可能與肺有關,肚及腰附近就與肝、膽、脾胃有關,所以了解發汗位置有助診症。

若因為心情太緊張而掌心有少量冒汗,也算正常,但若常常有焦慮感覺的話,可服用「逍遙散」。而最尷尬莫過於有「臭狐」,除了因為先天的汗線較發達,主要原因是新陳代謝的問題,如進食太多「垃圾」食物,又欠缺運動,身體毒素積聚太耐,大小二便不通暢,廢物就會從汗液排出體外。只用止汗劑治標不治本,而中醫會以中藥及針灸改善身體異味,但最重飲食要清淡及進行適量的運動。

撰文:鍾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