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今天深度新聞

大學生玩網絡挑戰險斷腳 ‧ 學者社工更關注入侵性自殘挑戰

︳記者:黃曉琳 ︳

「嗰下我成個人無晒知覺,網絡挑戰真係唔好亂咁玩。」

2018年的某一天,讀大學二年級的黄同學,坐在友人的電單車後座,在汕頭一條行車大橋上享受着乘風奔馳的快感。突然間,網絡挑戰Kiki challenge在他心頭閃過。當電單車慢下來時,他突然從車上跳下,打算仿效在網上見到的挑戰者般,在馬路上跳出自創舞步。誰不知跳下車時,鞋踭碰到了車輪,即時被車鈴攪爛,接下來是腳踭,鮮血隨即湧現。「我嗰時成個人咩都feel唔到,喺去醫院途中我隻腳都無咩知覺。」

黄同學受傷後腳踭留下的疤痕。

Kiki challenge是在歐美非常流行的網絡挑戰,又叫「“In My Feelings” challenge」,源自加拿大男歌手Drake的歌曲In My Feelings。2018年6月底,美國網紅Shiggy在其Instagram帳戶theshiggyshow,發布了一條他在馬路上、跟着In My Feelings拍子跳出自創舞步的片段,Kiki challenge由此誕生。In My Feelings有以下的歌詞:「Kiki, do you love me? Are you riding? Say you’ll never ever leave from beside me.」

隨後,美式足球員Odell Beckham Jr.仿傚Shiggy的「表演」方式,在車停下來時突然下車,在馬路上大跳自創舞步,之後在自己的Instagram帳戶obj發布,使Kiki challenge大行其道,吸引無數明星、運動員和網民跟風。不少網民更挑戰難度,在公路和天橋上駕車時突然慢駛,然後下車跳起舞步來。

截至今年6月中,Instagram中以主題標籤 #inmyfeelingschallenge 發出的貼文已超過780,000則;而主題標籤為 #kikichallenge 也超過650,000則。  

雖然至今未有因Kiki challenge引致死亡的案例,但被車輛撞傷的個案為數不少。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和英國、西班牙、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多國的相關部門,先後對Kiki challenge發出警告,呼籲民眾注意安全,並指觸犯法例者會面臨刑事檢控。

有學者和註冊社工指出,青少年玩有危險性的網絡挑戰,往住是為了一時的快感或博取朋輩的認同,因而容易忽視安全;但更令人擔心的是自殘性網絡挑戰﹐因其可入侵玩家的內心,形成一種「依賴」,難以自拔,因而需要家長和學校更大的關注。

醫生指當時有斷腳可能

黃同學憶述,當時由於Kiki challenge在社交媒體非常流行,他也冒出模仿的念頭。他坦言「想呃like囉」、「想威比啲同學睇囉」,但萬萬也想不到意外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醫生當時告訴他,只要腳再捲入一點,就可能這輩子也沒法走路。黄同學回想起來,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很懊悔。

近年興起網絡挑戰,當中有部分容易使參與者本人和其他人受傷,但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網絡挑戰具入侵性,教唆參與者自殘甚至自毀。根據俄羅斯媒體Novaya Gazeta報道,當地有接近130名青少年因接受「藍鯨遊戲」(Blue Whale Game)網絡挑戰後自殺。「藍鯨遊戲」會向參與者分派50日的任務,當中包括在手臂上刺出藍鯨圖案等自殘行為,最終更會帶領青少年走上自殺之路。

謹防入侵心理型網絡挑戰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陳自強博士接受訪問時表示,入侵性的心理型網絡挑戰,例如「藍鯨遊戲」、「Momo challenge」,較容易為自身心理出現困擾的青少年所接受。這類青少年通常已經有一種偏頗或扭曲的心態和思維,如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身邊亦沒有足夠支援,未能在現實世界中抒發情緒,容易投入在這些入侵性的網絡挑戰中。

陳自強博士呼籲學校和家長關注青少年有否參與入侵性網絡挑戰 。

陳自強認為,學校和家庭都要注意青少年有否參與入侵性的網絡挑戰,多留意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在有需要時必須提供支援。學校和老師不應該只專注學生的學術發展,而父母亦有必要主動了解子女的心理和情緒健康。「life本身就係要去同行」,同行、陪伴可以讓陷入困境的青少年知道,「佢哋並唔孤單」。

玩自殘挑戰可能無法自拔

從事青少年工作的註冊社工黄頌珩表示,從大部分他處理過的入侵性網絡挑戰個案看到,這些青少年參與自殘的網絡挑戰,「某程度上是一種求救、seek help的signal」,想透過自殘,反映自己的訴求。

註冊社工黄頌珩指出,青少年玩入侵性網絡挑戰後,有可能形成一種「依賴」,不能自拔。

黄頌珩指出,在某些青少年的眼中,入侵性或負面的網絡挑戰,「同食煙、吸毒一樣,佢覺得我可以停囉」。他們初期以自殘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但之後形成一種「依賴」,往往到最後帶來不能自拔的後果。「藍鯨遊戲」這類挑戰,不是單純侷限對身體的傷害,而是進一步入侵青少年的心靈。

黄頌珩認為,父母在協助青少年攞脫負面網絡挑戰中,佔有最重要的席位。但他直言,「最難搞的」就在這裏,因為青少年的價值觀往往是源自於家庭,因此,最根源的解決方案,就是給予青少年關懷及愛,一旦察覺子女有參與自殘類型的網絡挑戰時,就要擔當「同行」的角色。

要懂得適可而止

對於黃同學的個案,黄頌珩認為黃同學很明顯地是在尋求朋輩的認同,並希望透過進行高難度的挑戰,以獲得朋輩羨慕的眼光。

陳自強認為,黃同學應與其他大多數參與Kiki challenge的青年人一樣,想獲得刺激和快感,或受到朋輩壓力影響所致。這類挑戰有程度不同的危險性,黃同學的受傷,可說是Kiki challenge中「十分嚴重」的意外。

談到青年人應以什麼態度面對各式各樣的網絡挑戰時,陳自強提醒青年人,緊記「適可而止」。

參與網絡挑戰要負責任

黃同學已經康復,走路與正常人一樣,但傷口也會偶爾隱隱作痛,而現在看見電單車時,也會不自覺感到毛骨悚然。

黃同學現在也繼續玩網絡挑戰,因他認為適當的參與可以增進朋輩之間的友情;但坦言「正面就得,負面就不了」,如涉及到會被恐嚇、勒索或自殘的挑戰,「萬萬都唔敢掂」。

網絡挑戰的魅力,來自它帶來的快感。正如黃同學說:雖然主動參與網絡挑戰在他人眼中很「傻豬豬」,「但嗰種快感係其他嘢取代唔到,只有當事人先知」。但他現在已認識到,接受挑戰時,要想及後果,並有需要為自己及周遭的人負責任;否則,便會像他一樣,「後悔莫及」。

更新時間:2021-04-09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