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曉琳 ︳
「嗰下我成個人無晒知覺,網絡挑戰真係唔好亂咁玩。」
2018年的某一天,讀大學二年級的黄同學,坐在友人的電單車後座,在汕頭一條行車大橋上享受着乘風奔馳的快感。突然間,網絡挑戰Kiki challenge在他心頭閃過。當電單車慢下來時,他突然從車上跳下,打算仿效在網上見到的挑戰者般,在馬路上跳出自創舞步。誰不知跳下車時,鞋踭碰到了車輪,即時被車鈴攪爛,接下來是腳踭,鮮血隨即湧現。「我嗰時成個人咩都feel唔到,喺去醫院途中我隻腳都無咩知覺。」
黄同學受傷後腳踭留下的疤痕。
Kiki challenge是在歐美非常流行的網絡挑戰,又叫「“In My Feelings” challenge」,源自加拿大男歌手Drake的歌曲In My Feelings 。2018年6月底,美國網紅Shiggy在其Instagram帳戶theshiggyshow ,發布了一條他在馬路上、跟着In My Feelings拍子跳出自創舞步的片段,Kiki challenge由此誕生。In My Feelings有以下的歌詞:「Kiki, do you love me? Are you riding? Say you’ll never ever leave from beside me.」
隨後,美式足球員Odell Beckham Jr.仿傚Shiggy的「表演」方式,在車停下來時突然下車,在馬路上大跳自創舞步,之後在自己的Instagram帳戶obj發布,使Kiki challenge大行其道,吸引無數明星、運動員和網民跟風。不少網民更挑戰難度,在公路和天橋上駕車時突然慢駛,然後下車跳起舞步來。
截至今年6月中,Instagram中以主題標籤 #inmyfeelingschallenge 發出的貼文已超過780,000則;而主題標籤為 #kikichallenge 也超過650,000則。
雖然至今未有因Kiki challenge引致死亡的案例,但被車輛撞傷的個案為數不少。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和英國、西班牙、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多國的相關部門,先後對Kiki challenge發出警告,呼籲民眾注意安全,並指觸犯法例者會面臨刑事檢控。
有學者和註冊社工指出,青少年玩有危險性的網絡挑戰,往住是為了一時的快感或博取朋輩的認同,因而容易忽視安全;但更令人擔心的是自殘性網絡挑戰﹐因其可入侵玩家的內心,形成一種「依賴」,難以自拔,因而需要家長和學校更大的關注。
醫生指當時有斷腳可能
黃同學憶述,當時由於Kiki challenge在社交媒體非常流行,他也冒出模仿的念頭。他坦言「想呃like囉」、「想威比啲同學睇囉」,但萬萬也想不到意外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醫生當時告訴他,只要腳再捲入一點,就可能這輩子也沒法走路。黄同學回想起來,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很懊悔。
近年興起網絡挑戰,當中有部分容易使參與者本人和其他人受傷,但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網絡挑戰具入侵性,教唆參與者自殘甚至自毀。根據俄羅斯媒體Novaya Gazeta報道,當地有接近130名青少年因接受「藍鯨遊戲」(Blue Whale Game)網絡挑戰後自殺。「藍鯨遊戲」會向參與者分派50日的任務,當中包括在手臂上刺出藍鯨圖案等自殘行為,最終更會帶領青少年走上自殺之路。
謹防入侵心理型網絡挑戰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陳自強博士接受訪問時表示,入侵性的心理型網絡挑戰,例如「藍鯨遊戲」、「Momo challenge」,較容易為自身心理出現困擾的青少年所接受。這類青少年通常已經有一種偏頗或扭曲的心態和思維,如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身邊亦沒有足夠支援,未能在現實世界中抒發情緒,容易投入在這些入侵性的網絡挑戰中。
陳自強博士呼籲學校和家長關注青少年有否參與入侵性網絡挑戰 。
陳自強認為,學校和家庭都要注意青少年有否參與入侵性的網絡挑戰,多留意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在有需要時必須提供支援。學校和老師不應該只專注學生的學術發展,而父母亦有必要主動了解子女的心理和情緒健康。「life本身就係要去同行」,同行、陪伴可以讓陷入困境的青少年知道,「佢哋並唔孤單」。
玩自殘挑戰可能無法自拔
從事青少年工作的註冊社工黄頌珩表示,從大部分他處理過的入侵性網絡挑戰個案看到,這些青少年參與自殘的網絡挑戰,「某程度上是一種求救、seek help的signal」,想透過自殘,反映自己的訴求。
註冊社工黄頌珩指出,青少年玩入侵性網絡挑戰後,有可能形成一種「依賴」,不能自拔。
黄頌珩指出,在某些青少年的眼中,入侵性或負面的網絡挑戰,「同食煙、吸毒一樣,佢覺得我可以停囉」。他們初期以自殘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但之後形成一種「依賴」,往往到最後帶來不能自拔的後果。「藍鯨遊戲」這類挑戰,不是單純侷限對身體的傷害,而是進一步入侵青少年的心靈。
黄頌珩認為,父母在協助青少年攞脫負面網絡挑戰中,佔有最重要的席位。但他直言,「最難搞的」就在這裏,因為青少年的價值觀往往是源自於家庭,因此,最根源的解決方案,就是給予青少年關懷及愛,一旦察覺子女有參與自殘類型的網絡挑戰時,就要擔當「同行」的角色。
要懂得適可而止
對於黃同學的個案,黄頌珩認為黃同學很明顯地是在尋求朋輩的認同,並希望透過進行高難度的挑戰,以獲得朋輩羨慕的眼光。
陳自強認為,黃同學應與其他大多數參與Kiki challenge的青年人一樣,想獲得刺激和快感,或受到朋輩壓力影響所致。這類挑戰有程度不同的危險性,黃同學的受傷,可說是Kiki challenge中「十分嚴重」的意外。
談到青年人應以什麼態度面對各式各樣的網絡挑戰時,陳自強提醒青年人,緊記「適可而止」。
參與網絡挑戰要負責任
黃同學已經康復,走路與正常人一樣,但傷口也會偶爾隱隱作痛,而現在看見電單車時,也會不自覺感到毛骨悚然。
黃同學現在也繼續玩網絡挑戰,因他認為適當的參與可以增進朋輩之間的友情;但坦言「正面就得,負面就不了」,如涉及到會被恐嚇、勒索或自殘的挑戰,「萬萬都唔敢掂」。
網絡挑戰的魅力,來自它帶來的快感。正如黃同學說:雖然主動參與網絡挑戰在他人眼中很「傻豬豬」,「但嗰種快感係其他嘢取代唔到,只有當事人先知」。但他現在已認識到,接受挑戰時,要想及後果,並有需要為自己及周遭的人負責任;否則,便會像他一樣,「後悔莫及」。
更新時間:2021-04-09 1216
Related
你可有發現最近社交網站上有很多鬥「淋冰」
August 19, 2014 In "社會議題"
說到排球,大部份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日本動畫《排球少年》,烏野的主攻手澤村大地有如「地基」般支持排球部不斷突破,戰勝強敵。蕭昌鴻(阿蕭),就是澤村大地,無論在甲一球隊龍隊,抑或香港代表隊,他就是那位能得到隊友信任,支撐球隊面對挑戰。 29歲的「阿蕭」在本地排壇贏盡榮譽,中學獲精英賽冠軍兼最有價值球員等、大學時奪大專盃冠軍、打甲一再贏聯賽冠軍,代表香港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更戰勝歐洲球隊,排球就是他的光榮。 即使深愛排球,然而與大眾無異,在中大畢業後都要「搵食」,面對成為「打工仔」的無奈。阿蕭笑言:「大學畢業後多數同學都係做老師或紀律部隊,咁我就跟大隊,誤打誤撞揀咗去懲教,做懲教主任。」 正當人人都認為阿蕭在懲教將一帆風順時,他卻毅然放棄薪高糧準的公務員,突然跳出舒適圈創立本地首間排球學校香港專業排球學校(HKEVA),冀能改變排壇,希望與本地排壇一同進步,慢慢追近足球及籃球等項目。 冀改變排壇培育新血 任職懲教時,一邊返工,作為香港男子排球隊隊長,又要出席港隊及自己在打的甲一龍隊訓練,阿蕭直言或多或少會影響練習及比賽。做了兩年懲教,一直未能找到工作和興趣的平衡點,導致體力下降不少,「每天重複做唔鍾意嘅嘢令我懷疑自己嘅人生係不係真要咁樣過!」於是他鼓起勇氣決定自已人生自己揀。 「可能好老套,但你嘅人生只得一次,你要對自己嘅人生負責,唔好活喺其他人期望中,要活一個無悔嘅人生!我嗰陣繼續做懲教做到五年有福利,七年有宿舍,十年有屋住,唔想再拖,唔想繼續咁落去,再唔選擇就真係一世。」他笑說。 蕭昌鴻(左一)效力的甲一球隊龍隊曾奪得香港排球聯賽冠軍 追夢從來不易,更何況是跳離舒適圈,「我以前返懲教嘅時候,返工前會好唔開心,返緊工都會好想快啲放工。但我依家搞排球學校,雖然返公司前都會唔想返,因為覺得教好耐會好攰,但實際教嘅時候又無咗呢個諗法,反而好享受,會唔捨得完。」也許這就是將興趣變成工作的樂趣。 離開懲教後,毫無生意經驗的阿蕭找來3位合夥人著手籌備自己的學校,由於是本地的第一間排球學校,沒有其他同行能夠參考,惟有以本地足球或籃球學校作藍本,再參考亞洲排球強國日本的教育模式,目標對象是15歲以下的小童和對排球有興趣的成人。已變身校長的阿蕭形容,公司短期目標是保持「Quality(質素)」和「Quantity(數量)」,訓練排球精英及營運球隊是最終目標。 創業初期即遇疫情 豈料學校剛剛成立,這位生意素人即遇上世紀疫症,不要說收生,就算有學生都無法開班,剛創業便可能結業,然而阿蕭並沒有氣餒,樂觀面對,笑稱最慶幸的是令他們更容易預算公司的營運成本,「疫情喺我哋創業初期出現比中期才出現好,因為初期投資唔多,只係起步階段,我哋可以預計固定成本,唔會好似其他公司一樣,遇到疫情就意味著面臨極大嘅挑戰。」 由球員變身校長,由被人教,到教人,20年排球生涯中,阿蕭亦非一帆風順,那位影響他最深的正正是他在華英中學的老師兼教練周Sir(周國傑)。 周Sir(左)是蕭昌鴻的伯樂,亦是他最敬佩的人。 9歲開始打排球,中一時身高已達一米八三,12歲的阿蕭參選香港少年排球代表隊,正值傲氣的阿蕭自以為「入硬」,豈料最後落選,「當時打擊好大,好彩周Sir無放棄我,令我慢慢學懂要謙虛,由嗰陣開始我提醒自己要更加努力,唔可以畀自己有一個唔得嘅原因,所以之後就一直發奮直至今日。無佢就無我,佢改變咗我好多,令我都想透過排球影響更多人。」 落選後阿蕭奮發圖強,中學帶領華英囊括學界及精英賽冠軍,自己一人包辦最佳球員、最佳發球、最佳一傳及最佳攔網四個獎項,升上大專亦助中大勇奪大專盃冠軍,公開賽亦屢助龍隊獲甲一冠軍,贏到開巷,成為長勝將軍。 回顧排球生涯「我冇乜遺憾」 一直長勝,壓力亦愈來愈大,彷彿贏變成正常不過,豈料香港排壇近十年高速發展,仁濟、力臻及青龍等球隊急起直追,「有幾年成日輸畀仁濟,拎唔到冠軍,都開始懷疑自己,嗰排好低迷,但慢慢想開了,學識接受結果,無論幾厲害嘅球員也有打得差嘅時候,最重要唔好畀自己壓力,唔好畀包袱影響自己。」 20年排球生涯,在香港贏到盡,但離開香港卻一直未能獲得好成績,始終香港排球的整體實力仍遠不及外國,但阿蕭在2017年帶領香港大學生男子排球隊,迎來了突破,「最難忘嘅賽事係2017年台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因為我哋竟然贏咗歐洲球隊,例如智利同澳洲,對香港隊來講仲難過中六合彩。」 蕭昌鴻在2017年帶領港隊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擊敗歐洲隊伍 先不說歐洲球隊,就算與亞洲臨近國家及地區如日本、韓國及台灣比較,香港在資源及訓練亦遠遠不及。曾赴日本「跟操」的阿蕭說,日本的訓練相當有系統,一日練三節,「香港球員又要返工,放工先去練三個鐘,第二日仲要返工,人哋練一日等於香港練一個星期。但其實我哋唔係無得打,贏到歐洲隊證明香港球員有一定質素去挑戰其他國家。」 近年香港排球的確多了很多人參與,「阿蕭」滿懷熱腔,指現時新媒體發展蓬勃,加上運動漸趨成熟,這兩個因素對香港排球發展影響甚大:「本身排球就多人玩咗啦,加上新媒體嘅影響多人了解呢項運動,相輔相成下香港排球都成熟唔少。」 棄「鐵飯碗」創辦排球學校,阿蕭的目標就是希望為香港排壇出一份力,改變排壇,培養更多新血。 明年亞運,阿蕭稱如有幸再次入選香港隊,背負腰傷的他將最後一次代表港隊出戰,然而卻是他離開舒適圈,為香港排壇發展掀開新一章的開始,之後他將以另一種身分,繼續推動香港排球運動,「回望自己排球生涯,我冇乜遺憾!」 撰文︰孔文秀編輯︰裴浩輝圖片:受訪者提供封面:蕭昌鴻代表港隊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擊敗歐洲隊
December 18, 2022 In "樹仁同學作品"
候任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在灣仔警察總部出席「停止一切威嚇維護土地公義」集會上,發言期間全程手執貼上「我唔再玩熒光棒」標語的假咪玩具,甫接受傳媒訪問時說:「我不會因為立法會的事,而放棄在環保的工作。所以,我要推動不要再玩熒光棒」。 環保組織「結束一桶專棄」在Facebook刊文,透露朱凱廸事前向該群組成員之一的日青提出「反對熒光棒」行動。 朱凱廸亦在其Facebook刊文呼籲市民中秋節實踐環保。
September 14, 2016 In "事件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