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林鄭圖謀玉石俱焚
事至今日,林鄭不再是辭職就可以了事,既要為中共權貴收拾爛攤子,還可能要接受西方國家人權惡棍法的制裁,更必將接受歷史的審判。林鄭還想靠血腥鎮壓示威者和恐嚇市民恢復管治,豈能得逞?她要與香港攬炒、要玉石俱焚,豈能得逞?如水的抗爭,如水的罷工,必將迎來香港的新時代。
《東方日報》
縱容暴亂陷絕境 玉石俱焚早注定
史記有云:「偏聽生姦,獨任成亂。不受諫,何以自知?」政府若能聽取本報忠言,及早在源頭撲火,就不會發展至現時玉石俱焚,不可收拾局面。有關出動駐軍及戒嚴的消息甚囂塵上,反映市民已瀕臨絕望,剩下一絲希望便是中央盡快出手撥亂反正。本報六月十九日正論標題「兩制潰不成軍 一國引火燒身」,預告了當下危機。諍言如明鏡,當政者察納方能走出困境。
《明報》
暴力席捲各區 香港滑向何方
8.5罷工罷課罷市,不同行業均有人響應,有示威者更發起不合作運動,一度癱瘓港鐵,亦有激進分子在多區堵路和衝擊警署,與警方爆發暴力衝突。香港動盪升級,陷入半癱瘓狀態,政府有必要採取更多行動回應民情,各界亦應思考「攬炒」是否符合香港整體利益。香港是自由社會,人人有權和平表達訴求,然而倘若對他人構成嚴重妨礙,「己之所欲強加於人」,就很難說得過去。昨天多區有市民不滿交通癱瘓,與示威者爭執打鬥,更有駕車者不滿示威者架設路障,驅車強闖險象環生,這些均是「群眾鬥群眾」的危險信號。暴力正在吞噬香港,各方必須冷靜,避免將局勢推向最壞情况。
《星島日報》
爭取訴求 不應奪他人謀生權利
由反對修訂逃犯移交法例觸發的抗議暴潮,發展到昨天在全港多處進行「不合作運動」,阻礙多條港鐵線運作,並堵塞各區主要道路,規模遠大於響應不多的罷工、罷市,直接影響數以十萬計普羅市民的生計,導致怨聲載道。無論爭取甚麼政治訴求,都不應該剝奪他人謀生的基本權利。
《經濟日報》
人幣跌破7算 貨幣戰風險仍低
對內地最有利的是若貿戰升級,人幣能有序緩慢下跌,一定程度抵銷關稅對內地出口與經濟的衝擊,而不會觸發資金外逃。故可能令人幣大跌的貨幣戰,現階段爆發的風險不大,惟中美都擺硬姿態,令擦槍走火風險上升,人幣短期內貶壓將較大。
《信報》
拖字訣無效 林鄭須先切實回應兩大訴求
下藥必須對症,好刀用在刃上,林鄭若要化解紛爭,離不開切切實實回應目前社會上「最大公約數」的兩大訴求,與其千言萬語兜兜轉轉形容修例工作「壽終正寢」(邱騰華局長補一句「明日黃花」),不如乾脆講一聲「撤回」,另設獨立調查委員會,如此方有機會讓香港休養生息,免卻催淚氣體瀰漫之苦。
《大公報》
不在沉默中爆發 就在沉默中滅亡
香港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長時間的多地馳援與四處奔走,我們的警隊已經到了體力和精神將近崩潰的臨界點,他們固然需要更堅定的支持與鼓勵,但畢竟終有力所不逮之時,香港要自救,必須靠全體熱愛家園的市民的團結和努力。要勇敢地站出來,堅定地向暴徒及亂港勢力說不。兩個月前沒有喊出來,一個月前沒有站出來,今天就再無忍讓與退縮的理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只能在沉默中滅亡。萬眾成一心,眾志可成城,只要團結,終可戰勝暴徒,平息暴亂。當強大的民意展現出來之時,也就是香港驅散烏雲之日!
《文匯報》
暴力氾濫將香港推向危險境地 政府須以鐵一般意志果斷平亂
特首林鄭月娥昨日聯同多位官員,就近期的暴力事件會見記者。她表示,示威已遠超修例訴求,事件已變質,有示威者提及「時代革命、光復香港」,是將香港推冧、「玉石俱焚」。林鄭月娥指出反修例暴力活動的實質及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反映政府正視問題,並強調加強執法,值得充分肯定和堅定支持。現實情況已經令人越來越擔憂,在外部勢力和縱暴派的策動、縱容下,有政治目的的暴力衝擊愈演愈烈,局勢已經到失控的邊緣,香港面臨的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民眾情緒失控風險越來越高,政府必須以底線思維和鐵一般的意志,以最壞打算爭取最好結果,支持警方和律政司等相關部門迅速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果斷有效遏止激進暴力,避免香港進一步墮入深淵。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It’s more urgent than ever for cool heads to prevail
Daily briefings by the government – such as the one yesterday – would be a positive step to keep the public abreast of the situation. But there is a lot more to do to steer Hong Kong out of the mayhem. If resignations of the chief executive or ministers have been ruled out, there needs to be other action and measures that can effectively defuse the crisis. The responsibility falls on the shoulder of Lam and her team – and indeed all who call Hong Kong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