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8.26

《蘋果日報》

找750萬人來舞馬騮
即使不能按威權國家的模式,同一時間全民封閉作測試,中大的許樹昌教授認為起碼要有五、六百萬人參與測試方能有效找出隱形病患者。777及其團隊可一再強調並無「硬指標」,做得幾多得幾多。弦外之音,既無威權政府強制測試的「本事」,只能等運到,任由隱形病患繼續隱形。於此可見,所謂全民測試不過是做畀阿爺睇之大龍鳳而已。難怪如假包換的專家、醫生何栢良和馬仲儀雙雙表態不會做大臨記參加測試。

《東方日報》

放寬禁令乏準則 政策須一視同仁
今次放寬禁聚令等措施,綜合各界意見,「唔踢唔郁,唔湯唔水」,正是港府一向施政的寫照。放寬措施亦包括豁免市民在郊野公園可以不戴口罩,陳肇始稱留意到最近市民都出現抗疫疲勞,「戴口罩做運動都有啲辛苦」,故局部放寬口罩令。其實市民的抗疫疲勞,大部分源自政府把關不力、政策離地以及朝令夕改,令人無所適從,連食飯也要奔波勞碌,可憐的香港人實在身心皆疲!

《信報》

普檢計劃僅宜視作輔助性質
我們沒有意圖抹黑普檢計劃,只是善意忠告政府,切勿對這項計劃抱持過高期望。林鄭自己幾天前也承認,這個方法是「大海撈針」,本着找得一個得一個。既然如此,普檢計劃僅可視作輔助性質,抗疫工作最重要的始終是針對性應付高風險群組,應檢測者檢測,應隔離者隔離。特別要注意的是,萬一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情況惡化,務須從速調整,以免第三波疫情變作第四波。

《明報》

「三收三放」踏首步 疫情迴圈須突破
之前兩波疫情,港府在病毒檢測、隔離設施、治療病牀等方面捉襟見肘,為了應付第三波疫情,特區政府尋求內地協助,上述三方面均有顯著改善,可是病毒追蹤能力方面,看不到當局有何顯著提升,只靠賦權更多公職人員追蹤密切接觸者,又或物色手機軟件商開發「感染風險通知」程式,不足以改善情况。官員呼籲市民養成「寫日記」習慣,記下每天去過的地方、所坐的士車牌號碼等,以便日後有需要時衛生署可以「更有效率」找出緊密接觸者。有關建議理論上不能說完全沒有用,現實上卻相當「離地」,多少人會身體力行,叫人好生懷疑。

《經濟日報》

汲爆疫教訓 堵漏洞寬民生救經濟
引發第三波疫情的禍因,是當局對機師和船員豁免檢疫漏洞,結果將病毒帶進社區。疊加當時本港疫情受控,港府放寬限聚措施過快,以致很多人參加婚宴、壽宴、慶典和一些傳銷活動,被隱形病人播毒,令疫情一發不可收拾。
當局事後雖堵塞機師和船員豁免檢疫漏洞,但群聚卻是三波疫情的其中一個元兇。即使是南韓和德國在第一波疫情透過擴大全民檢測,迅速控制疫情,但最近再爆疫,都與教會、家庭群聚有關。因此,港府須汲取本地和外國的慘痛教訓,涉及多人的群聚活動暫時都不宜放寬。

《大公報》

四十年輝煌歷程 新時代還看深圳
深圳的四十年無疑是輝煌耀眼的,值得大書特書。但深圳並沒有停下匆匆前進的腳步。四十周年慶典是一次總結,更是一個起點,在新的時代,深圳胸懷天下,擔負起新的使命。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慶祝特區成立四十年的賀詞中,提出要將深圳发展為創新資本中心及世界一流交易所。中央對深圳寄予厚望,深圳也必將不辱使命,作出新的貢獻。

《文匯報》

專注發展敢為天下先 深圳40年成就啟示香港
深圳曾向香港拜師,學習香港的社會服務、電子政務,發展自己的社會組織、建立社工隊伍,創建電子政府。近年深圳積極推進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公共服務等重點工程,目前深圳全市95%以上的個人事項和70%以上的企業事項實現了電子處理,港人在深圳辦理各項事務更便捷,更對深圳的城市治理從「經驗治理」向「科學治理」轉變深感折服。今年抗擊新冠疫情,深圳應對措施快速有序,信息公開透明,更成為城市科學管理的示範。深圳啟動大數據進行實時的宏觀態勢分析,對市民、赴深人員的去向進行預測預警,檢測、隔離都有防疫工作組全程跟隨協助,防疫既嚴格、全面、徹底,又注重提供貼身服務,既迅速控制疫情,也讓市民生活維持正常。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Easing of rules no excuse to lower guard
The much-anticipated relaxation has dispelled rumours that social-distancing measures would remain unchanged until the mainland-assisted voluntary tests were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However, even health minister Professor Sophia Chan Siu-chee admitted on Tuesday that such a move could not wait until no local cases were repo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