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編輯推介

報章社評節錄8.26

《蘋果日報》

守護家園 再累也不放棄抗爭

可林鄭月娥對此等白色恐怖不置一詞,沒為港人及年輕人說過半句話,還任由港鐵按當權者、警察的政治需求隨意停駛部份路線,關閉車站,為市民、乘客造成巨大的不便及危險。像她這樣任由局勢惡化的人忽然說「大家都累了」必須對話溝通,怎不讓人感到荒謬可笑!

《東方日報》

縱暴容亂無戰術 港人無法治香港

事實證明,由港府到警隊都是扶不起的阿斗,不論中央如何三令五申止暴制亂,他們不是陽奉陰違,就是表現軟弱,林鄭甚至要構建所謂的溝通平台,為放生反對派開路,擺明不戰而潰,綏靖投降。繼續亂下去,所有香港人勢必陪葬,連內地都隨時遭受池魚之殃。事到如今,我們不得不承認「港人治港」已變成「港人無法治港」,港府已到了非大換血大革新不可的時候,必要時人大應主動釋法,一錘定音,真正做到止暴制亂,永絕後患,還漢奸以重拳,還社會以法治,還港人以和平。

《明報》

毁柱反智只講陰謀論 暴力升級社會要說不

暴力周末重臨,過去兩天九龍和荃葵青的衝突,暴力程度與武器裝備都進一步升級。激進示威者以「反極權監控」之名,在九龍灣一帶破壞20支智慧燈柱,更有人聲稱燈柱內「驚現」內地天網工程監控部件,事後證實是捕風捉影,無辜當災的是一間本地中小型科技公司。香港智慧城市建設已比台星日韓落後,智慧燈柱是智慧城市主要基建,政府有責任多作解說和加強透明度,釋除私隱疑慮,可是部分人將不信任政府推向極至,把智慧燈柱視為「萬惡」,不分青紅皂白大肆破壞,已然脫離了合理性,這種只講陰謀論不講道理的氛圍,才是對香港科技界的最大打擊。

《星島日報》

貨幣寬鬆成效微 難挽經濟「攬炒」

中美兩國以至全球經濟在貿易緊張下均存在下行壓力,世界銀行早前發表報告,已調低今年全球增長至百分之二點六,更指出今年貿易增長為近十年最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月亦因為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把今年全球增長較四月份再削零點一個百分點,更呼籲全球要準備迎接經濟寒冬。可是,鮑威爾在Jackson Hole年會中表明,中央銀行不能修補貿易戰為全球經濟帶來的損害,坦言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是全球經濟放緩及美國製造業投資減慢的主要原因。他說,聯儲局確有空間在九月減息,但貨幣政策只可刺激消費及商業投資信心,卻不能處理國際貿易問題。

《經濟日報》

中美誤判形勢 貿戰朝壞方向走

中美貿易戰突然再升級,由於雙方已表現出要打持久戰的決心,若續誤判形勢,局面或朝着經貿脫鈎、全面對抗的最壞方向發展,不但令世界格局大變,還增加環球經濟衰退風險。

……

中美經貿千絲萬縷,美企要撤離中國並非短期可做到,因涉及產業供應鏈,需時調整,故短期難以脫鈎。惟中美關係轉差,缺乏互信令9月談判難樂觀,若情況持續,只會滑向壞方向發展。

《信報》

貿易戰波及歐洲 約翰遜態度曖昧

中美貿易戰的惡浪難免波及歐洲,理論上贊成經濟全球化的G6要向美國說不,約翰遜態度模糊,相信與脫歐談判尚未了斷有關。前首相文翠珊幾經折騰始終無法達成脫歐協議而黯然下台,約翰遜透過保守黨黨魁選舉取而代之,儘管多番揚言不惜硬脫歐,但好歹仍須跟歐盟嘗試談出個協議來。

《大公報》

水炮車該用就用 撐警要更見真章

周末兩天,九龍大亂,新界西大亂,暴徒的破壞活動更加猖狂,使用燃燒彈等野蠻攻擊手段使警員受到更大威脅,局勢若失控將危及更多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應暴力活動升級,警方昨天首次出動水炮車協助清場,這是完全必要的,值得一讚!希望警方更加大膽地發揮水炮車威力,為止暴制亂作出貢獻。止暴制亂主要靠警方在一線奮戰,但警方面對的壓力和困難越來越大,執法環境越來越惡劣,香港各界要拿出更多實際行動,撐警要更見真章。

《文匯報》

制止暴力升級 民意更須發揮關鍵作用

昨日,荃葵青反修例遊行結束後,有暴徒在荃灣區堵塞多條道路,向警員投擲磚頭、燃燒彈,又向居民區和商業區流竄,危害市民和警員的人身安全。反修例的暴力衝擊再升級,暴徒故意以「流寇式」游擊戰,把暴力衝擊引到民居、商業區,增加警方執法困難,刻意激化警民矛盾。暴力衝擊升級的更大企圖,是破壞當前轉趨平靜的局面,令特區政府難以透過對話修補撕裂、解決紛爭,讓香港無休止地亂下去。要阻止暴力持續和升級,民意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廣大市民必須認清縱暴派升級、延續暴力衝擊的險惡居心,更堅決支持特區政府和警方止暴制亂,阻止香港滑向玉石俱焚的深淵。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plans to turbocharge Shenzhen’s economy

The goals for Shenzhen are lofty, but seemingly attainable given it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40 years as a pioneer of China’s market reforms. They call for the city’s “economic strengths and development” to rank among the best in the world by 2025 and for it to be a “global benchmark” by 2050. All will be done by coming up with ideas from across the nation and elsewhere and, with Beijing’s approval, trialling with an eye on adoption by other Chinese cities. Hong Kong should see the plans as a benefit rather than a th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