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8.25

《蘋果日報》

怪哉,外交部沒撐邱騰華
中方如此力撐這些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但對出口美國市場將受限的香港產品就未予聲援。這反映的正是香港價值、地位的變化。香港對中國的價值在於引進資金、高科技、人才,港產商品出口美國市場對中國沒甚麼貢獻,而TikTok、WeChat、華為在美國佔有市場,對中國政治、國家安全的貢獻非同小可,甚至因此成為中美對抗的因素。

《東方日報》

抗疫與經濟並重 禁堂食適時調節
抗疫不力,救市無方,官員離地萬丈,兩位局長承認,一個以為打工仔多在家工作,一個忽視戶外工作者用膳問題,才會導致工人踎街開飯慘情。官員應該吸取教訓,體察民情,與飲食業多溝通,不一定需要禁堂食,部分食肆在枱上加設膠板分隔,也令食客放心。辦法總比困難多,政策只要方向正確,業界自然會配合。抗疫與經濟從來不是對立面,只有庸官總是與民為敵。

《信報》

日本後安倍時代 與華關係必激盪
日本對於中國的態度最近有三件事值得高度關注,第一件事是自民黨外交委員會決定,針對北京實施《港區國安法》和新疆問題,建議政府取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日本,只因「親中派」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強烈反對,決議由原草案「請求取消」改為外交小組「不得不請求取消」,亦列明是「小組決議」,而不是自民黨「全黨決議」,即是把對抗性降溫。當中頗堪玩味的是,二階俊博這種親中聲音在自民黨內愈來愈少,一旦進入後安倍時代,情況怎樣變化耐人尋味。

《明報》

疫苗採購漁翁撒網 多管齊下莫政治化
內地多款疫苗研發進度理想,由最傳統滅活疫苗,到西方正在嘗試的基因技術,都有涉獵採用,倘若證實有效安全,香港提請中央供貨大量引入,也是理所當然。目前香港社會存在抗拒內地的氛圍,圍繞全民自願檢測的一些爭議,明顯折射了這種情况,然而抗疫工作必須以科學為本,不應讓政治好惡影響決定。疫苗研發成效難料,本港證實有人兩度感染新冠肺炎,再一次令人關注疫苗能否有長期免疫效果,現階段香港首務仍是提升整體控疫能力,加強檢測、追蹤和隔離工作。

《經濟日報》

深創板改革抗美 港金融市場須再圖強
深圳特區周三成立40年,有個別範疇超越香港,更孕育出騰訊和華為等科技巨擘,連美國都要眼紅。香港今後更要在金融市場顯神通,把握財金專長,跟深圳、上海好好分工,協助不同規模和面向的內地科企集資。大如接納企業版同股不同權、擴大互聯互通、發展人民幣股票,小至妥善開發交易所手機程式,港府和港交所要盡快深入研究,如何應對中美較勁帶來的危與機,要提升及發揮香港,繼續創新,力保成為世界最重要金融中心之一的獨特優勢,這對香港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不容有失!

《大公報》

把握機會窗口 全力推進普檢
事實勝於雄辯。內地最早控制疫情,靠的是隔離得徹底,檢測數量最多。盡管北京、吉林、新疆等地先後爆发局部疫情,但依靠科學抗疫,再一次實現了沒有本地爆发個案。另一個抗疫“模範生”韓國,則是按人口比例檢測量最高的國家。一度“佛系”抗疫的英國,如今每日檢測數十萬宗。這些事例說明,無論中外,大規模檢測是切斷疫情傳播鏈的不二法門。

《文匯報》

以積極態度參與檢測 玉成防疫好事
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也指出,必須靠大型檢測將隱形患者揪出,如今特區政府有中央政府的支援,有條件進行大型檢測,是難能可貴的機會;他表明自己將參與社區普及檢測計劃,並呼籲「市民不要浪費機會,愈多人參與檢測,愈大機會截斷病毒傳播鏈,以免隱形患者在社區遊走。」落實社區普及檢測勢在必行,如今社會各界、市民不要再糾結要不要搞普及社區檢測,而應該將關注焦點集中在如何支持配合檢測,為提高檢測率、有效防疫多出一分力。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There is still a place for liberal learning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extbooks should be free of unlawful elements. Some revised content, such as the stress on the legal consequence of civil disobedience, is not unjustified. That said, some materials in question, such as protest slogans, are branded as “separatism” by officials without the backing of any court ruling yet. There are concerns that the authorities have gone too far and stifled discussion and learning. The subject aims to nurture critical thinking and enhance knowledge of Hong Kong, China and the world. Instead of shying away from sensitive topics, there should still be room for liberal learning under the red 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