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8.24

《蘋果日報》

總辭將拿走市民的保護傘
面對這樣迫在眉睫的威脅,市民、民間社會需要體制內外每一分力量,每一個機制阻擋政府的猖狂進攻,而立法會正是阻礙政府進攻,保護市民、民間團體的重要體制。儘管泛民議員在議會中只佔約三分一左右的議席。但過去的經驗反映,只要泛民議員同心協力採取有創意的抗爭行動,再加上議會外民間力量支援,他們有能力令政府及建制派手足無措,進退失據,甚至被迫放棄原來的政策。去年反送中運動能把相關條例擱置正是議會內外結合的成果。一旦放棄議會戰線,即時失去體制內外協同抗爭的效應,讓早已大權在握的政府及建制派為所欲為,大家只有乾着急或生氣的份兒。

《東方日報》

射擊垃圾污食水 部門互卸真醜陋
事實擺在眼前,三大政府部門都知槍會有違規問題,都知殘餘垃圾污染環境,甚至引來食水危機,但從來沒有一個部門認真辦事。究其原因,個個部門皆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宗旨,尸位素餐,你推我讓。試問官僚若真正為人民服務,真正愛護香港,豈會任由珍貴的綠水青山受污染而無動於衷?再說,目前全港有六十多幅私人遊樂場用地,全部僅象徵式繳交租金甚至免租,早就被轟為殖民地特權,資助權貴,加劇不公,浪費資源。外界要求收回土地再作發展之聲不絕於耳,奈何港府置若罔聞,反而日日大呻「地從何來」,甚至捨近求遠急謀填海造島,簡直精神分裂。

《信報》

領先優勢不可恃 拜登陣營存隱憂
歸根究柢,若想贏得今年大選,始終有一道非常重要的關卡要過,就是九月至十月舉行的三場總統候選人辯論,到時候兩位同樣是七十多歲的耆英將會面對面交鋒。誠然,特朗普是口沒遮攔的佼佼者,辯論之時幾乎肯定錯漏百出,問題是世人早已習慣了如此一位政治不正確的「真小人」,看點是他攻擊對手可否引起觀眾共鳴。反之,拜登以君子自居,口才不見得出色、甚至略嫌反應遲滯的他與慣於做騷的「狂人」硬拚,恐有吃虧之虞。

《明報》

日本欲成為第六眼 對華關係持續逆轉
值得注意的是,距離安倍任期屆滿還有一年多,日本政壇已進入「後安倍」時期,各方勢力角逐意味漸濃。從共同社所做的下任首相人選民調結果看,言論出位的河野太郎已取代環境相小泉進次郎,升至第三位,不排除有日本政客是為選票打「抗中牌」。
中日關係這一波逆流,與以往撞船、參拜、釣島國有化等突發事件引發不同,既有受國際大勢影響的因素,又被日本國內政治趨勢牽引,在受疫情阻礙習近平訪日遙遙無期的背景下,中日關係改善的勢頭已經逆轉,雖無劇烈對抗,卻在漸行漸遠。加上日本相繼推出向遷出中國的企業提供補貼、與印澳等國建立新產業鏈等舉措,今次逆轉對中日關係的傷害,可能會是深遠且長久的。

《經濟日報》

全民檢測要釋疑 商企前綫助起動
欠缺禁足令配合,全民自願檢測要成功阻截隱形傳播鏈,必須有數以百萬計的採樣量,包括內地及世界各地迄今的成功抗疫經驗顯示,全民檢測所起作用,至關重要。無論港府抑或商企,均須有誘因鼓勵大眾踴躍參與,妥善回應各方憂慮。冀社會大眾明白,你我齊參與,做到整個社會有足夠的檢測人數,對目前香港要戰勝疫症,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機不可失,這是為最終遏制社區感染,助社會和經濟走出一解禁就爆疫、循環找不到出路的死胡同。

《大公報》

愛香港就勿阻礙社區普檢
參與普及社區檢測,這無關政治立場,而是對自己的健康、對家人的安危、對香港負責任的做法。有多達三千名醫護響應號召參與檢測工作,他們甘願將自己的健康置於風險之中而毫無怨言,為的是全港市民的安全,令人感動。香港市民應當看到,疫情之下,七百五十萬人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沒有任何人可以獨善其身。越多人參與檢測、檢測率越高,香港抗疫就越能成功!

《文匯報》

廣大醫護應做普及檢測的推動者
如今,有政客和醫護發放不實文宣誤導市民,混淆普及社區檢測與「港版健康碼」的概念,散播洩露個人私隱的謠言,專家的反駁對制止謠言亦有藥到病除的效果。政府抗疫專家小組成員、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強調,進行普及檢測和健康碼完全是兩件事,普及檢測可以找到隱形患者盡快隔離,盡快切斷傳播鏈;而健康碼是疫情受控後,準備開關重啟交通往來,用於過關的臨時措施。普及檢測和健康碼的區別,絕大多數醫護不會不懂,只要更多醫護站出來,耐心地向市民說明,市民的困擾、擔憂肯定迎刃而解。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Real impact of virus wave still to be felt
A quick rebound seems overly optimistic, if not unrealistic. We should brace for the worst before see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The fluctuating global pandemic situation and the lack of reliable vaccines in the near future mean the local economy and labour market will continue to face pressure. The clamour for more support from different sectors – the latest from tourism, kindergartens and catering – shows the city is not out of the wood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