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三軟三硬,自打嘴巴
要軟就徹底軟,改弦易轍,要硬就徹底硬,與美國決一雌雄,如此不尷不尬,不死不活,進不能進,退不能退,只是暴露束手無策的尷尬而已。定出如此可笑的國策,唯一的用心是志在拖延時間,眼下面對困境,也沒甚麼良策,只有勉強應付,拖到美國大選結束。到時希望特朗普下台,拜登上場,形勢可能緩解,有甚麼好主意,到時再說。既然目前不可以再硬到底,唯有先放軟一點身段,以求喘過一口氣。
《東方日報》
非住宅終於減辣 作繭自縛何其愚
業界普遍認為,港府之所以死抱辣招不放,主要原因是不欲稅收減少,加上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作祟,故遲遲不肯行動。但必須知道,樓市既是香港金融經濟的最重要命脈,佔政府財政收入約四成,更是許多市民的畢生財產,窮盡精力才能勉強安居樂業,一旦樓市爆煲,港府財政收入固然無以為繼,金融及銀行系統也必遭受重創,無數小業主更將面臨絕境;何況現時經濟插水,打工仔朝不保夕,負資產崔護重來,港府一味墨守成規,當年「八萬五」哀鴻遍野的一幕恐怕很快重臨,難道當局還想重蹈覆轍?
《信報》
保就業如打持久戰 中途搬龍門不可取
平情而論,「保就業」計劃目的是提供多一個保障,員工既可保飯碗,老闆有誘因支撐下去,實現雙贏。雖然最新的失業率略為回落,惟經濟師普遍認為不能只看一兩個月的表現,預期就業情況會繼續變壞,因此更加需要各方齊心。可惜,政府現時的做法反而增添不確定性和風險,如企業在權衡利害之後,決定不再申請,改為直接減薪裁員,甚至結業,將完全背離了「保就業」的原意。
《明報》
抗疫保就業見成效 須審視財政持續性
今年2月,陳茂波發表預算案時,已經預告未來5個財政年度收支繼續赤字,雖然當時他認為本港是否出現結構性財赤,言之尚早,但是預期到2024年,財政儲備會降至9371億元,相當於15個月政府開支。現在不到一年,財政儲備下跌已經「達標」,縮減至8000億元。可預見本港和外圍經濟景况,短中期難以回復舊觀,未來數年政府稅收可能大減,卻仍需投入資金穩定經濟,加上長遠規劃支出龐大,政府如何看待和處理中長期財政景况,有沒有足夠財力應付未來需要,是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此,有必要提上議程,制訂開源節流策略。新冠疫情對所有經濟體都帶來深刻改變,本港能否妥善應對,止住沉落從而謀求發展,已經擺在政府和全港市民面前,政府必須善盡領導責任。
《經濟日報》
工商樓按首「減辣」 助商家解燃眉急
當局跟隨市況作出調整,短期有補底作用。對小投資者而言,放寬按揭給他們一個在疫下入市創業機會,或可趁機執平貨,有助工商舖價格回穩。對正在營運而面臨資金周轉問題的小業主,加按一成有機套現,可謂及時雨,至少讓他們避過因資金不足而被迫倒閉。
《文匯報》
就業前景極為嚴峻 盡快控疫才能治本
本港是高度服務型的經濟體,十分依賴消費和遊客,但創造大量就業職位的航空、旅遊、零售及餐飲等行業,最受疫情影響。因此,全力控疫、恢復正常經濟活動,是保就業的根本辦法。特區政府即將開展全港社區普及檢測,市民要踴躍參與、配合,以利有效切斷疫情傳播,從根本上控制疫情,為重啟經濟、刺激消費創造必要條件。澳門在控制疫情後,內地已逐漸恢復赴澳自由行。本港更應抓緊時間,集中精力,控制疫情,盡快實現與內地、澳門重啟正常的經貿、人員往來,為本港服務業、整體經濟引入活水,就業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Port has to ride out wave of infections
Public health must come before the economy. While the port outbreaks may not seem to warrant a complete shutdown at this stage, it depends on whether enhanced health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hygiene and reducing the mixed use of resting areas, can effectively bring the situation under control. Officials concede the long working hours make the resting facilities indispensable. That means every effort must be made to curb transmissions or the container port may risk partial or full closure. Such an outcome is economically unthink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