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編輯推介

報章社評節錄8.20

《蘋果日報》

當權者成魔 只知挑釁挑撥

8.18集會已顯示百萬港人齊上齊落、不懼文攻武嚇的勇氣和意志,和理非的集會已再給中共港共一次回應五大訴求的台階,如果中共港共冥頑不靈,勢必激發更激烈的抗爭,勢必讓不割席、不篤灰的市民越來越多,勢必喚醒更多公務員、警員加入Be Water的抗爭,入魔的權貴只會引火自焚。

《東方日報》

鞘中有劍不斬奸 問天何日除禍患

本來就算是有四分之一人口在搞事,支持執法平亂的亦最少旗鼓相當,餘下一半,可被視為中立分子,很多時是沉默的一群,對政治沒有強烈立場,只想安居樂業,卻被捲入這場政治漩渦,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被無辜綁上戰車。星期日維園集會報稱一百七十萬人參與,雖然明顯有報大數之嫌,然而大批市民冒雨及被控非法遊行之險上街,可見心中的怒火非大雨可撲熄。若非對政府有強烈不滿,就不會一次又一次上街抗議。示威暴潮再拖下去,市民由失望變絕望,「攬炒」、「玉石俱焚」風氣蔓延,變成真的「民不畏死」,不但一國兩制提早宣布壽終正寢,重大傷亡慘劇隨時發生。止暴平亂、阻止一場浩劫,不能單喊口號,特區政府綁手綁腳,市民望天打卦,中央亮劍斬奸,刻不容緩,莫要等到無可挽救的地步,在歷史留下不能磨滅污點。

《明報》

深圳新定位無關港局 香港要爭氣善用機遇

中央支持深圳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目標是要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細察中央對深圳的新定位新使命,主要是貫徹中共十九大以來的國家發展戰略,沒必要扯上近期香港事態、解讀為中央想以深圳取代香港,然而當深圳銳意邁步向前,力爭在本世紀中葉可與紐約等國際大都會並駕齊驅,香港確需發憤爭氣,提升競爭力。中央特別提到新政策有利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香港應拋開守株待兔心態,積極善用這個機遇。

《星島日報》

失業將續增 社會穩定臨挑戰

本港失業率止跌回升,主要是因為上月的連串示威衝突,令餐飲服務生意大跌而要裁員。如果亂局持續,恐將繼續推高失業率,令本已面對結構改變的就業市場,受到更加嚴峻的挑戰。

《經濟日報》

深圳獲扶持 港人須認清形勢

A股昨大升逾2%,因市場憧憬深圳在中央政策扶持下,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中央明顯是因應香港反修例風波作出政策調整,港人須認真思考出路,以免競爭力下降。

《信報》

創造對話空間 人道解決問題

香港人努力建設的成就得來不易,要讓東方之珠繼續發光發亮的話,當務之急是創造對話的可能空間,再次發揮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的精神。香港人普遍不贊成暴力,即使同意示威者訴求,亦傾向和平爭取。既然林鄭說,社會回復平靜就可以對話,何不給她一個機會和期限,民眾先平靜下來,觀望她怎樣回應訴求,假如還是處理不善,再徐圖後計。內耗與紛亂應該到此為止,是時候和平理性展開對話,這是最人道的解決方式。

《大公報》

所謂沒有「大台」是騙人鬼話

《西遊記》中的白骨精善於變形,但最終都逃不過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亂港勢力也如此,一時「勇武」,一時「和理非」,但萬變不離其宗,目的都是奪取特區管治權。民陣周日發動的大遊行波瀾不驚,令人驚嘆其「超凡」的操控能力,更暴露「大台」一直存在,動員搞破壞的能量不減,更多更大的亂象可能還在後頭。

《文匯報》

特朗普公然用香港作棋子 更顯示激進暴力本質危害

在中美將開始新一輪貿易談判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昨公然明確把香港反修例暴力風波,與美中貿易談判掛鈎,表示若中方使用武力,便難以簽署美中貿易協議。特朗普的這番威脅,將美國關注香港目前問題的底牌徹底暴露,表明美國已將香港綁上貿易戰的戰車,要把香港作為貿易戰的一顆棋子,以此給中國添煩添亂、與中國討價還價。香港縱暴派配合美國,以當美國棋子來換取政治利益,不惜把香港變成美國的遏華武器。香港各界要清醒認識反修例暴力運動的本質和危害,充分認清縱暴派賣港禍港的真面目,更加堅定地對暴力亂港說不。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Carrie Lam needs to offer positive response after peaceful rally

The government must therefore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respond to the public before there is further confrontation. However limited the options, it is incumbent upon the government to break the impasse. The public has yet to be convinced by its reasons not to pursue some of the demands, such as withdrawing the bill and appointing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s into police handling of the protests. The government has already twice missed the opportunity to defuse the crisis following two mass protests in June.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that some protesters may once again resort to violence if peaceful mass demonstrations are not met with a positive response. As leader of the city, Lam needs to take more proactive steps to ease ten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