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中共港共要香港公務員捐精捐軀
中國《公務員法》對公務員有明確界定,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香港公務員既未納入中國的編制,又非由中國財政負擔工資福利,聶德權還要把香港公務員升呢為中國公務員,顯然不是要攀龍附鳳、封蔭子孫,而是要香港公務員接受中國公務員同樣的規限,成為中共的私產。
《東方日報》
疫難援助要準快 白象耗資勿亂花
防疫抗疫基金及財算案紓解民困措施,約共二千八百多億元,令本年度財政有二千多億元赤字,在政府財政累積儲備的一萬一千三百多億元扣除,儲備餘額只有八千多億元,往後應如何,當然要審慎理財不亂花,決定大型工程前要三思而後行,摒棄高理想不實際去保障公帑用得其所。
本港土地缺乏由來已久,但官員們從沒有認真解決,今屆政府拋出明日大嶼藍圖,填海建人工島取地建屋及鐵路交通配套,首階段估計工程開支六千二百多億元,由政府斥資,財政儲備隨時只餘下二千億元,再加上多條鐵路工程如沙中線及屯門南延線工程超支而需額外填數,正在使用的大型基建設施又需要補漏維修,財政壓力與日俱增。
《明報》
全民派錢下月落袋 振興消費要有良策
疫情威脅揮之不去,難免為本港振興經濟計劃增添掣肘,例如舉辦美食嘉年華一類盛事,要考慮社交距離限制問題,催谷旅遊則要考慮輸入病例風險,短期內只能考慮與疫情緩和的鄰近地區籌建「旅遊氣泡」。可是換個角度看,疫下港人外遊大減,收了政府1萬元後,較有可能留港消費,某程度減少了「市民有錢跑到外地花」的經濟外溢效應。政府既然花那麼多公帑派錢,便應該與不同行業加緊協作,合力催谷本地消費市道,設法鼓勵和吸引市民花錢,而不是收到1萬元後將錢儲起。
《經濟日報》
官商積極推優惠 谷本地消費助復甦
港府應參考外國政府與商界合作的做法,透過提供優惠折扣來推動本地遊,緩解遊客減、酒店空置率高問題。例如泰國計劃7至10月間向合資格民眾發放3,000銖(740港元)旅遊現金券,凡光顧參與計劃的酒店、餐廳和相關店舖,便可用旅遊券支付,從而刺激消費。澳門亦正研究「澳門人遊澳門」資助計劃,協助當地旅行社和酒店。
此外,當局亦可認真考慮發行消費券。截至5月中,內地逾170個城市累計發放逾190億元人民幣消費券,據北大研究報告顯示,消費券規模創造了3.5倍至17倍的乘數效應。台灣下月亦推出振興三倍券,只要消費3,000元新台幣(782港元),政府就補貼2,000元新台幣(522港元),冀能帶動消費。
《信報》
高雄截斷韓流 藍營再現隱憂
高雄截斷韓流,說明了神話幻滅的韓國瑜在台灣島內不受歡迎,弔詭的卻是,以忠誠著稱的韓粉力量足以在國民黨內左右大局。國民黨的兩難乃在於,若與韓國瑜切割,黨內韓粉離國民黨而去;若不與之切割,島內選民離國民黨而去。國民黨黨員數目愈來愈少,現時僅約二十萬人(二○一七年是四十六萬人),但韓粉入黨愈來愈多,光是去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已有逾萬名韓粉登記成為國民黨黨員。韓國瑜要是下定決心競逐黨主席,在大量韓粉簇擁之下並非沒有成功機會,可是若他位登黨魁,對於國民黨來說到底是祝福抑或詛咒,頓成懸念。
台灣有評論指出,韓國瑜被罷免的正面效果是國民黨得以擺脫兩年來狂熱的「韓國瑜主義」,走回自己的路。政治世界無疑就是這般現實,問題是,國民黨真的擺脫得了負資產嗎?此乃藍營費煞思量的隱憂。
《大公報》
提防美國孤注一擲
假若美國最後出動軍隊鎮壓暴亂,中國不可能期望特朗普政府會專心治內亂。更大的可能是,特朗普政府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從而獨攬大權也禁止其他政治上的異議。在此同時,美國必然趁機出兵海外,目標可能是中國,攻擊中國南海島嶼、挑動中印邊境衝突、利用台港疆藏四「獨」並起作亂。趁國內沒有政治牽制,特朗普以戰時總統大有可能實現極右勢力的政治夢想,全面遏制中國,只差不敢動核武。中國怎樣應付呢?會不會內部和戰不定自我消耗?也會否缺乏準備,束手無策呢?內地近月的備戰戰略,正在預防萬一,可是如果真的全面作戰,實際的準備、部署是否足夠,軍心民心能否全面動員呢?這是一個巨大的未知之數,且看歷史發展如何!
《文匯報》
維護國家安全是「一國兩制」核心要義──解讀張曉明在基本法研討會上主題演講系列社評之一
目前,有些人不能正確看待制訂港區國安法對國家主權和香港發展的合法性、必要性,有些人罔顧歷史、漠視「一國兩制」的初心和核心要義,或者對港人能否維持自由權利存在不必要的擔憂;或者抹黑攻擊,散播「香港已沒有高度自治」,「『一國兩制』名存實亡」,「『一國一制』已經來臨」等罔顧事實、顛倒是非的謠言謊言,製造恐慌效應,企圖誤導港人,阻礙立法工作。但香港過去一年的風雨已經證明,沒有和諧穩定的環境,怎會有安居樂業的家園,也更凸顯「國家安全底線愈牢,『一國兩制』空間愈大」是一個符合事實、揭示規律的科學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