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5.5

《蘋果日報》

香港黃店不是中共想拆就拆的浙江教堂
作為習近平在浙江的舊部和親信,夏寶龍未如願在中共十九大躋身中央政治局,反而退居二線,只獲得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安慰獎。出人意料的是,在香港經歷反送中風暴後,習近平竟讓已由山西省委書記退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委的駱惠寧復出,擔任中聯辦主任,更讓夏寶龍復出,主持港澳辦。駱惠寧履新曾以善待傳媒迷惑輿論,夏寶龍更未公開就香港政策表態,但近期北京直接管治香港的行動不絕,尤其是改造立法會、《基本法》和特府高官的新「三改」,無論是特區政府、親共政團,還是民主派,都沒有招架之力,足顯夏寶龍、駱惠寧這類曾主政一方的中共高官,其政治鬥爭手法之老辣。

《東方日報》
經濟低處未算低 變招始能脫谷底
窮則變,變則通,若不作出改變,等於坐以待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香港也不是沒有路行,只是官員需要拋開僵化思維,重新審視現行經濟政策,有哪裏可以改動,最明顯例子,莫過於推行多年的樓市辣招,也是時候檢討放寬了,讓封存的資金流入市場。眾所周知,樓市有「經濟大動脈」之稱,樓市興旺時期,多個行業特別蓬勃,包括金融、保險、建築、法律、裝修等,根本不需要政府救助,但現在樓市受制於辣招,復遭暴疫打擊,陷入冰封,其他行業也回天乏力。

《明報》

深度衰退內外交困 走出谷底前路艱難
財政司長陳茂波形容,疫下本港經濟陷入「深度衰退」。細看首季GDP各項數字,無不叫人觸目驚心:投資開支下跌近14%,私人消費和貨物出口各跌約一成,服務出口下跌37.8%,幅度驚人。香港是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非常依賴服務業,疫情重挫環球航空業旅遊業,訪港旅客減少超過九成,本港服務輸出大跌,陳茂波期望環球疫情逐漸受控,香港經濟有望下半年逐步走出谷底,某程度只能說是一個良好願望。近期歐美疫情略見放緩,多國急於「解封」重啟經濟,疫情短期易生反覆;即使內地和歐美疫情相繼受控,香港仍然處於內外交困狀態,不明朗因素眾多,根本無法推斷衰退何時見底。

《經濟日報》

疫後重建經濟 首要谷旺本地消費
事實上,國際疫情仍未受控,即使歐美有部分國家已開始復工,但存在疫情反彈風險。即使疫情趨緩,經濟也難以短期回復舊觀,民眾收入和對外商品需求也相應減少,令本港出口仍受壓,短中期難以向好。
即使外國疫情減退,全球都不敢貿然取消封關措施,令國際旅客和旅遊投資難以反彈。本港機管局雖預購50萬張機票,準備在疫後送給全球旅客和本港居民,但疫情不知何時了,機票不知何時才能迎來主人。

《信報》

特朗普懲罰中國討好民心爭連任
美國是否拿得出確鑿證據指控中國,暫時無從稽考,然而《環球時報》的說法一語中的,白宮的狂攻就是為了配合特朗普的選戰兵法,對於北京而言,此乃不得不面對的政治現實。是故足以斷言,中美關係在今年十一月美國總統選舉投票前不可能改善,因為無論執政共和黨抑或在野民主黨皆會利用反華作為號召,爭取受害於疫情的選民支持,尤其是特朗普亟欲為自己抗疫不力的表現轉移視線。
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發現,大約三分二美國人對中國感不滿,比率是十五年來最高。印第安納州共和黨主席赫費(Kyle Hupfer)指出,民眾希望特朗普展開深入調查,他們「有一定程度不信任中國的所作所為及應對方式」。在這樣的民意氛圍裏頭,莫說特朗普要追究中國,篤定成為民主黨總統參選人的拜登亦嘗試趁着高漲的反華情緒爭取選票。

《大公報》

地政總署執法不能「雙重標準」
反對派政客涉僭建的案例多不勝數,地政總署無一例外地反應遲鈍,有時即使發出了警告信,但遲遲不執法。人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事涉反對派政客,有關部門往往網開一面;事涉官員或建制派,就鐵面無私往狠裏整。地政總署執法有兩把尺子,因人而異,因政治顏色而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難道真的是配合反中亂港勢力,而且妙到毫顛?
香港的僭建問題比比皆是,積重難返,多年前估算全港有四十萬個僭建物,如今只怕有增無減。地政總署長期不作為,早已激起民怨,亦一再成為審計署炮轟的對象。就在數日前,新一份審計報告又狠批地政總署審核短期租約長達二十二年。

《文匯報》

振經濟先拒「攬炒派」 兩地同步鬆綁促復甦
沒有和諧穩定的環境,怎會有安居樂業的家園。「財爺」陳茂波形容此時此刻的香港,「人和」較「天時地利」更重要,希望市民和企業齊心穩住經濟,如果稍後環球疫情能夠受控,估計經濟下半年逐步走出谷底。當前的「人和」就是全港市民齊心協力護法治、反黑暴,凝聚強大的正義力量制止「攬炒派」為禍,這是香港擺脫經濟危機的當務之急。唯有如此,才能力挽狂瀾,避免本港在政爭不止、黑暴氾濫中一再錯失發展機會,跌入萬刼不復的深淵。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autious welcome for any return to school
Granted, relaxation has to be done in a measured, gradual manner. But there is no reas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share more details of its thinking about this with the community as well as with the education sector. It apparently includes a staggered reopening of schools with older students returning by the middle of this month, and perhaps part-time attendance to begin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