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僭建的權力與荒唐的言行
武漢肺炎疫情對社會經濟打擊重大,當然該認真對付,可是對香港的長遠社會穩定而言,如何回應逆權運動的五大訴求,如何處理自去年六月開始不斷惡化的警隊濫權濫暴問題,同樣事關重大,不應無限期拖延。當中已完成多時的監警會調查報告理應盡快公開,作為處理警暴問題的起點,再進行獨立和全面的調查;但林鄭政府卻不斷推遲有關調查工作,並以專心抗疫為藉口來個無限期擱置,希望逐步把逆權運動的民氣民怨消耗掉。為了反制林鄭的拖延消耗策略,市民和抗爭者惟有繼續抗爭,迫使她面對市民強烈及持續的訴求。
《東方日報》
派口罩姍姍來遲 挽民心收效成疑
說派口罩是「德政」,亦令人不敢苟同。衞生防疫,保障市民是政府天職亦是責任,若果疫情爆發初期能夠盡快派發口罩,或者官員會收到一點掌聲,然而事實上是政府無能貫徹始終,封關拖拉,抗疫不力,口罩隔了一百日才有消息會派發,若靠政府肯定死得人多。香港與澳門相比處處慢十拍,人家一早已經下令口罩限購限價令,也是兩岸四地最快平息疫情的地方之一。香港政府若然還想為派口罩邀功,未免太厚顏無恥了,更別奢想一個口罩可以挽回失去的民心。
《明報》
控疫不能單打獨鬥 靠政府也靠人民
誠然,不能簡單地比較不同國家應對疫情的措施來判定哪一種方法的優劣,人類現在打的一場仗,敵人是前所未見的病毒,而人們對敵人的了解還不夠充分,目前更沒有疫苗這種最佳的武器,各師各法是在所難免的,但必須認識到一點,現在已經不能單兵作戰,更不能獨善其身,一個國家的應對成效,無論對於病毒散播或者經濟復蘇的問題,都會影響全球其他國家,一意孤行的做法,不但要對本國國民負責,也要對國際社會負責。
《經濟日報》
全民派港創口罩 嚴控質素拓新機
公營的應用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早於2017年已夥拍本地藥廠研發出得獎納米纖維口罩,卻一直未獲醫管局選用,只好自行打入澳門。醫管局近月研究以它取代短缺的N95呼吸器,始發現過濾力毫不遜色,還更貼臉舒適,凸顯官方錯過助它茁壯擴產的先機。
事實上,NAMI姊妹機構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聯同理大研發出的可水洗防菌口罩,亦連奪國際獎項,普通布口罩難望其項背,加上私人的各式可換濾芯、光觸媒口罩,港府只要小推一把,本地口罩勢能如南韓新冠病毒試劑般,打響國際名堂。
《信報》
美國以疫制華 北京務須突圍
對於隱瞞疫情的指控,中國當然可以否認,即使各國提出索償清單,北京同樣可以置之不理,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所說,法律上沒有依據,國際上沒有先例。問題卻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志在「以疫制華」,能否成功索取賠償尚屬次要,最主要的目的是孤立中國,把中國崛起的勢頭壓下去。顯而易見,就算疫情消退,北京亦須為「反污名化」絞盡腦汁,務求修補損害不輕的形象。
美國制華的圖謀早在疫前已露端倪,發動貿易戰乃其中一記辣招,如今可謂打蛇隨棍上,順勢結合各國的怨懟情緒實現「圍堵中國」之策。誠然,中國不再是一百二十年前「八國聯軍」之時的積弱滿清,世界第二經濟體不是說圍就圍,北京總有辦法突圍,何況各國抗疫仍需中國製造的大量物資,沒有誰能夠跟這超級巨型世界工廠撇清關係。
《大公報》
全民派發口罩值得點讚
香港由「一罩難求」到可以自我供應,由市民自費到政府派發,真實體現特區政府急民所急,想民所想,不再拘泥於「小政府大市場」的傳統思維。相對政府公布的兩輪抗疫基金高達三千億元,全民派口罩似乎只是小事一樁,但特區政府為市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值得鼓勵,施政思維上的每一個進步都值得點讚,這也是一個為民政府的應有承擔。
《文匯報》
反對派已淪為「攬炒」香港的惡勢力
社會各界對「攬炒」歪風愈演愈烈極之憤怒,亦憂心忡忡。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在社交媒體表示,香港連續多日出現零確診個案,目前可以說是「守得住」疫情,透過政府接近3,000億元的支援方案,或許亦能「撐得過」經濟寒冬,但擔心香港「經不起」不斷的政治摧殘和死灰復燃的暴力折磨。有民調顯示,七成以上的香港市民反對「攬炒」,更有超過八成的市民對未來「表示焦慮」,擔心疫情平復後「黑暴」再起。顯然,恢復法治秩序、重回正軌正是香港的主流民意。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n opportunity for human ingenuity
English mathematician, physicist and astronomer Isaac Newton,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sts of all time, came up with some of his most revolutionary ideas while on a break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and self-quarantining at his home during the Black Death plague from 1665 to 1667. Papers he wrote on mathematical problems became calculus and he came up with theories on optics and gravity. His is an inspiring example for those forced to work or study from home to avoid Covid-19.
The scale of ingenuity now on show is being 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just before and during World War II, when the heat of conflict spurred a rash of inventiveness. Among the creations were rockets that enabled space flight and satellites, jet engines, programmable digital computers, radar, ballpoint pens and superg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