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5.15

《蘋果日報》

警員分黑白 抗爭者有真偽
林鄭依賴警隊去鎮壓反修例的示威者,警隊淪為政治工具,地位變得超然,員佐級人員可以公開指摘政務司司長。警員執勤時毋須表露身份,變成秘密警察,不受約束,使用過份暴力對付示威者。被警員毆打及插贓嫁禍的示威者投訴無門,令警員和示威者長期處於敵對關係。過去多年政府努力建立的良好警民關係,在梁振英及林鄭月娥出任特首後遭到完全破壞。近月發生涉及警員的罪案,證明警隊享有特權後,已日趨腐敗和墮落。

《東方日報》

趕客自尋死路 國泰日暮途窮
詎料國泰管理層毫不知恥,還對黑暴明縱暗護,姑息包庇,要不是國家民航局發出嚴厲警告,國泰也不會知衰,急忙將涉事職員停職和辭退,高層更出現大地震,可惜不論如何補鑊,反中亂港形象已經深入民心。直到今年初疫情殺到,又有國泰港龍工會鬧事,逼迫公司關閉內地航班,以阻隔病毒為名,行港獨之實。如此一間明目張膽縱容員工反中亂港的航空公司,以香港為基地卻惡意針對國家,還有可能得到內地旅客支持嗎?失去內地市場,香港航空業和旅遊業還能起死回生嗎?更何況,國泰店大欺客,劣迹斑斑,航班延誤當食生菜,外洩九百多萬乘客私隱毫無悔意,服務質素衰過廉航,乘客為何還要貼錢買難受?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國泰早就病入膏肓,今次疫情不過是加速死亡罷了。

《明報》

新冠肺炎恐變風土病 抗疫見步行步非良策
新冠病毒可能永遠存在,不代表各地可以採取放棄態度,假借「群體免疫」等理論為藉口,犧牲人命換取經濟運行。為救經濟過急解封防疫措施,卻又未能有效追蹤新爆發個案,隨時導致疫情惡化,陷入公共衛生與經濟災難交替出現的惡性循環。世衛認為,各地解封防疫措施之前,必須考慮3個問題:1)本地疫情是否已經受控?2)醫療系統是否有能力應付「鬆綁」後可能出現的疫情反彈?3)公共衛生監察系統能否有效找出病人、迅速鎖定密切接觸者?今次疫情的複雜程度,在於部分感染者並無病徵,隱形傳播鏈不易發現,面對以上3個問題,就算答案均為「是」,鬆綁也要相當審慎,何况有些國家根本自欺欺人,拒絕面對真相。

《經濟日報》

京開放金融予重任 港新機遇重生
中央對港委以重任,香港自然被推到風口,在兩大板塊碰撞下,不難成為中美角力的磨心,但香港若能發揮固有優勢,可望化危為機。香港要善用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協助中企融資,並讓中概股來港作第二上市,減低被美國打擊而融資被切斷的風險。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開發更多離岸人幣和其他風險管理工具,加快人幣國際化進程。

《信報》

中美惡鬥可能摧毀國際體系
特朗普與拜登的比併焦點是「誰對中國強硬、誰對中國軟弱」,那就是說,無論最終誰當選下屆總統,中美關係必然朝着繼續對抗的方向發展下去,問題只是惡化至何等程度罷了。
拜登雖然還未推出具體的對華政策,但蘇利文透露,主要的方向將是「拉攏盟邦」,特別在貿易、科技與人權問題上,與「那些開放市場並且民主自由的國家共同對中國施壓」,他又提到新疆和香港,批評特朗普在相關議題上欠缺作為。如無意外,香港仍然是中美惡鬥的其中一着棋子,前途跌宕凶險。

《大公報》

歷史不容歪曲 考評必須究責
教育病了!「黃」老師不是春風化雨,而是誤人子弟,進而害港害國。讓這種人主管考評局試題,如同邀請大盜看管金庫。歷年來文憑試考題,每每引起爭議不斷。未必巧合的是,就在昨天,傳媒踢爆考評局分別負責文憑試歷史科及通識科考題的兩名高層,長期在社交平台歪曲史實兼煽暴播毒,教育局已去信考評局要求嚴肅跟進,詎料昨日歷史卷考題再次離經叛道。考評局對事件輕描淡寫,毫無悔意,只會火上澆油。教育界要求追究是次考題事件及涉事人員的責任,嚴肅處理。

《文匯報》

杜絕「有毒」教材試題荼毒學生
考評局專責文憑試題的製備和評核,掌控試題方向的大權,對教育方向和學生的影響茲事體大。但是,考評局個別職員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表不當言論,又被揭有試題偏頗等問題,反映考評局有必要加強監管。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日前就批評,「『黑暴』『攬炒』是香港社會的政治病毒,是『一國兩制』的大敵」,並強調所有掌握公權力的機構和人士,「必須用實際行動依法履職,以正壓邪」。考評局人員和教育界某些人扭曲歷史誤導學生的情況變本加厲,這是披着文明文化外衣的「另類攬炒」,摧毀香港的年輕人,喪送香港的未來,其危害較之「黑暴」「攬炒」有過之而無不及,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Deadly gas escape is a grim safety reminder
An investigation will determine the exact cause, but the chemical involved, styrene, is strictly regulated under Indian law due to its hazardous nature. It is safe to assume that the tragedy resulted from a failure involving the storage facilities or those handling the material.
That it occurred in the midst of the disease outbreak, at a time when the lockdown has put the future of so many companies in limbo and out-of-work people are struggling to provide for their families, furthers the tragedy. But even before the result of an inquiry is known, there is an obvious lesson that no matter how urgent the need to resume operations, safety and precautions have to always go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