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4.29

《蘋果日報》

惹火了全世界 86公斤級選手有甚麼選擇?
11月總統大選業已進入狀態。可以斷言,為了拉票特朗普對大陸的抨擊將不斷升級。事實上,他已直指武漢病毒令很多人死得無辜;點名批評大陸沒有及早採取多種途徑制止病毒蔓延,釀成威脅全球的災劫。對這一切,中共沒有閉門思過,反而作戰狼反擊。澳洲總理要調查病毒起源,中國大使成競業以經濟脅迫反擊:「我們為甚麼要喝澳洲的酒,吃澳洲牛肉?」其財大氣粗的嘴臉不禁令人想起駐瑞典大使桂從友年初作的挑釁:「瑞典一些媒體和媒體人士發表惡毒攻擊中國黨和政府的言論,不禁讓我產生一個聯想:一個48公斤級的輕量級拳擊選手,天天跑到一個86公斤級的重量級選手家門口叫囂要打擂台……甚至闖到這個86公斤級選手家裏來了。你認為這位86公斤級選手有甚麼選擇?」

《東方日報》

一丘貉反中亂港 市民唾棄公民黨
市民眼睛雪亮,洞悉泛民政黨都是一丘之貉,今次民調除了公民黨一落千丈,另外人民力量的評分跌幅為第二大,下跌二點五分。有學者分析,對上一次同類型調查是在去年九月進行,當時反修例風波帶來一股反政府情緒,但之後爆出新冠肺炎疫情,社會焦點轉向抗疫及救經濟,政府推出一系列支援措施,卻被泛民主派拉布阻撓,令到港人既憤怒又失望,相信因此失去了部分中間派市民支持。他們厭棄了事事以政治掛帥的政客,希望議員能夠做實事。其實政黨林立,市民還是有很多選擇,要求有專業人士背景的,像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便是由一群理念相近的工商及專業界人士創立,穩紮穩打,以成績獲得支持,現時已經為立法會第二大黨。經民聯證明了專業人士愛國愛港,不偏不倚,實事求是路線大有可為。

《明報》

香港邁向半正常狀態 放寬入境限制看條件
中港關係緊繃,放寬內地入境限制問題很容易政治化,不排除有些人就是想找藉口盡力減少兩地聯繫,然而確有一些人需要經常來回兩地,不能因為政治原因而去扼殺這些人的需要。本港中學有機會下月底復課,若有跨境中學生因為強制檢疫,復課遇上障礙,在情在理都有問題。另外,一些在內地設有廠房的企業,由於強制檢疫問題,一直未能安排人員往返內地,支援廠房業務營運,嚴重妨礙企業運作,相關情况同樣需要處理。當然,內地五一長假期將至,疫情會否反覆,仍需密切觀察,放寬措施不能操之過急;若然五一過後內地疫情未見反覆,香港亦保持穩定,以5月下旬為目標,有條件放寬跨境學童及特定商務人士入境,步伐可以接受。

《經濟日報》

禁令順勢收放 審慎樂觀迎復業良機
港府除了盯緊疫情,還須增加透明度。林鄭透露,港府對從內地和外地入境人士實施強制檢疫以來,分別發出97,700張和65,000張檢疫令,前者沒人確診,後者431人確診。港府若能多公開相關資訊,讓市民明白到疫情源頭,有助凝聚未來解除對某地入境限制的共識,加快社會復常進度。
一如我們多次強調,港府必須盡快制定復業停業準則,讓企業可掌握復業關鍵時機,毋須望天打卦,亦明白在甚麼情況下需停業。防疫措施可收可放,令業界時刻做好靈活經營的心理準備,亦可及早設計推行各種因應不同情況的推廣及優惠計劃,好好利用合適空間打拼,而不會因突然停業而埋怨當局政策反覆。

《信報》

疫情掀動中美交惡 兩岸關係更趨微妙
蔡英文利用疫情策動「口罩外交」,刻意宣傳「台灣幫忙(Taiwan can help, Taiwan is helping)的人道援助。此等伎倆不能不說收到一定成效,為了感謝台灣贈送口罩,荷蘭專程回饋三千九百九十九朵鬱金香,向台灣前線醫護人員致敬。與此同時,「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把名稱簡化為「荷蘭在台辦事處」(Netherlands Office Taipei),駐台代表紀維德(Guy Wittich)形容簡化的意涵「少一點、多很多」。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隨即向荷蘭外交部提出嚴正交涉,要求澄清,指台灣問題涉及中方核心利益,敦促荷蘭切實恪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承諾。

《大公報》

「黃驚周」殺到 疫暴合流害港
事實上,亂港勢力正為「攬炒」進行戰前文宣,戴耀廷儼然以亂港勢力「軍師」自居,一再撰文推銷「攬炒」邪說。昨日他又在反中亂港傳媒以「真攬炒十步,這是香港宿命」為題,提出十個步驟達到攬炒目的,核心就是奪取立法會控制權,否決一切政府議案,迫使議會重選,製造憲制危機,最終是邀請外部勢力制裁香港與內地。他呼籲「加入這抗爭」,實際上是發出動員令。
戴耀廷向有「邪惡教授」之謂,並非浪得虛名。過去他鼓吹「違法達義」,發動「佔中」,如今則推動「攬炒」。萬變不離其宗,為了奪取香港管治權,反對派不惜犧牲香港經濟繁榮及社會穩定,企圖將七百多萬市民的福祉綁在他們的戰車上。

《文匯報》

按部就班放鬆限制 平衡防疫經濟需求
特首林鄭月娥在解釋放鬆限制的考慮時特別強調,決定需要基於科學證據,以保障公共衛生、市民健康去考慮。但與此同時,亦要考慮其他因素,包括對香港經濟各行各業的影響和市民的承受程度。在抗疫的關鍵時期,整個政府工作都以控制病毒傳播為第一要務,但當疫情受控之後,作為政府,則要平衡考慮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需求,不能過分側重某一方面。單就傳染病防控而言,限制公眾聚集、限制跨境人員流動,對預防病毒傳播永遠是有利的,但公眾不可能長時間放棄正常生活,社會也不可能長時間放棄發展。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autious return to normality needed
Nonetheless, the return to work of civil servants and increasing numbers of private-sector employees, soon after restaurants were permitted to resume operating at full capacity, is bound to raise the pressure for bolder steps. Following the successful conduct of the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s, the question of the reopening of schools should be put off no longer. It would be the most symbolic signal that life is returning to normal.
Granted, classes should be resumed only in a measured, gradual manner tied to progress in community elimination of the disease. In that respect, public health expert Dr Ho Pak-leu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aid classes could resume after May 17, if no new cases were reported before then, leaving Hong Kong free of new infections for 28 days, or two incubation periods of the disease. But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to a society’s future and the lower risk of infection and contagion among people under 18, the reopening of schools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would bring an overdue end to a hugely disruptive episode for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