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3.26

《蘋果日報》

把法官任命政治化的是林鄭
此外,調查警暴處理自反送中條例以來積累的民怨是社會頭號問題,對香港的長遠影響比武漢肺炎疫情有過之而無不及。可當記者、議員詢問林鄭月娥何時認真着手處理這個深層次矛盾,包括成立對話平台及調查委員會時,林鄭斬釘截鐵的說政府要集中精力防疫抗疫,不會分心開展其他工作,何時處理更是未知之數。若按林鄭的邏輯,立法會議員同樣該集中精力支援各項抗疫工作,包括反映市民訴求,協助有困難市民及協調民間的應對策略,他們同樣不該在現階段分神處理首席大法官的任命問題。可林鄭卻反過來批評議員阻礙任命通過及以政治干擾司法任命,難道只有林鄭才該專心抗疫,其他人集中精神抗疫就是搞政治手段不顧大局?

《東方日報》

抗疫救市皆無能 經濟崩塌如何挽
事實上,疫情與經濟息息相關,一日不能戰勝疫魔,全球經濟都不可能復甦。香港經濟本身並無實業支持,來來去去都是靠旅遊業、金融業和地產業支撐,旅遊業已隨疫情惡化而率先倒下,金融業受環球不穩定因素影響而市況大幅波動,剩下來的地產業也是在苦苦支撐。目前樓市已出現下行,二十大二手屋苑估價全線報跌,加上美國聯儲局日前突然減息,經濟前景有多危急已是不言而喻。港府若一本通書讀到老,企硬拒絕「撤辣」,一旦連樓市都插水式暴跌,市民悲觀情緒加劇,香港經濟淪陷便無可挽回。專家指出,撤辣有助吸引資金流入香港,刺激經濟復甦,提升區內競爭力,重建市民對置業及物業投資信心,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

《明報》

自律不可或缺 他律無可避免
英國限制群聚措施主要是亡羊補牢,出手較重,但為時較短;新加坡一直有大力控疫,雖然最近與香港一樣疫情加劇,惟未至於失控,當局亦一直強調,必須設法讓社會持續運作,未有全面停課。香港抗疫從緊從嚴,新加坡的做法未必適用,然而是否要做到英國的地步,亦可以斟酌。香港應設法找出適合自身的社區防疫步伐,與此同時,公眾亦要明白,社區防疫措施的最大作用,是要拖慢疫情速度,確保醫療系統有能力負荷,避免疫情一下子大爆發,令整個醫療系統崩潰。拖慢疫情速度,意味疫情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有關社區防疫措施不一定很快可以撤去,市民對此要有一定心理準備。

《經濟日報》

特朗普豪賭博連任 重經濟輕疫情堪危
環球疫情惡化,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環球確診昨累計增至逾44萬宗。世衞周二指,過去24小時有85%新症是來自歐美,當中美國佔了40%,而美國確診再增近9,000宗,反映美國勢成疫情新震央。美國感染人數急升,特朗普卻擔心多個州頒居家令會導致經濟蕭條,冀在復活節前重啟經濟活動,並希望所有教堂爆滿,彰顯疫情已受控,招來輿論狠批他不負責任。特朗普要求復工,底因有二。
其一,這是特色風格,經濟至上,亦反映共和黨人的看法。特朗普強調人命脆弱,經濟同樣脆弱,假如商業活動長期停擺,比疫情更致命,因民眾減少外出消費,重創零售業。由於消費貢獻美國近7成GDP,消費急跌,不少零售店必倒閉,更多人失去工作。言下之意,在疫下須撑經濟,有些人是可以被犧牲。
其二,選舉臨近,不容出現任何危機,損害其連任勝算。因此,在疫情爆發以來,他一直淡化處理,將病毒說成是季節流感,近日更不惜將問題歸咎於中國,指摘北京沒及早通報,試圖轉移國民對他抗疫不力的視綫。現在他要求復活節復工,並在當天到教堂,無視群聚會增加感染風險,無非是想營造疫情是可控的氛圍。

《信報》

新冠教訓大企業 好天收埋落雨柴
企業陷困很多時並非經營不善,而是周轉不靈所致。波音、麥當勞、星巴克無一不是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超級品牌,單是響噹噹的名堂,已是價值不菲的無形資產。資本市場風平浪靜之時,這種名牌優勢確保藍籌巨企融資發債無往而不利,然而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金融風暴、經濟危機一旦出現,流動資金捉襟見肘、債務負擔過度便會表露無遺,空有金漆招牌無補於事,最終埋單的仍是納稅人。

《大公報》

美狂放水成效成疑 抗疫不力恐釀大災
事實上,為了穩住急墜中的經濟、遏止暴瀉中的美股,特朗普政府無所不用其極,破天荒實施無限量寬鬆貨幣措施,即不限量入市購買國債與企業債,意味不停開動印鈔機,增加貨幣發行量。與此同時,又大肆增加財政開支,結果背上了萬億美元計財赤,又要增加發售國債規模,才能填補龐大財赤缺口,令美國國債規模進一步膨脹,目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已升破百分之一百一十,響起了危險警號。

《文匯報》

商界應懂得權衡得失 為抗疫作出明智抉擇
要加快走出疫情高風險地區的行列,爭取早日與內地全面「開關」,本港各界首先要對落實更嚴格的抗疫措施達成共識。目前,本港的酒吧、食肆成為病毒擴散的高危地方,政府已推出「禁酒令」,建議立法暫停酒吧、食肆售賣酒精飲品,減少人群聚集,降低病毒擴散的風險,但有關建議引起部分業界強烈反對。落實「禁酒令」,酒吧、食肆生意進一步受影響,是意料中事,業界「肉赤」也可以理解。但是,業界有否想過,疫情不受控制,甚至每下愈況,香港淪為嚴重疫區,各行各業都遭殃,正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hink twice before stepping outside amid Hong Kong quarantine orders
The naming and shaming on social media of quarantine breakers has been seen by some as vigilantism, but the response sends a strong message that there is no room for such irresponsible behaviour in society.
With online recording and live streaming just a click away these days, those who break the law have to be prepared for not just legal sanctions, but also wider public scrut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