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1萬+258億 陳茂波的政治預算
香港警隊開支預算暴增近兩成半,當然是因為林鄭政府已淪為中共特色的維穩政府。中共由中央到地方政府維穩費一年已達1.3萬億元,超過軍費,香港的維穩預算也會一年多過一年。但是,這個政府既然不是由港人選出,也不維護港人利益,憑甚麼要市民額外承擔維穩費?如果不能如市民所願,用這258億元向每人多派三、四千元,那麼,林鄭政府的問責官員、行會成員等受益者理應多些承擔,應該減薪以減少財政負擔,也應該捐款成立維穩基金,就是不應該再打市民荷包。陳茂波有這樣的政治智慧、道德勇氣嗎?
《東方日報》
預算案市民收貨 泛民又趁機撥火
要數特區毒瘤,當然不能缺少一眾亂臣賊子,賊喊捉賊,真正與民為敵就是一干泛民主派政客,自從去年六月爆發反修例暴潮,市民應該看清楚這些反中亂港人士真面目,無論是自命民主派、本土派又或自決派,其實都是巧立名目掩人耳目,全部都應該列入反對派,不但逢中必反,而且處處與政府對着幹,利用一些黃媒毒媒煽風點火,挑釁群眾上街反政府,當中「叛國禍港四人幫之首」大漢奸黎智英儼如美國代理人,小漢奸黃之鋒之流接棒,佔中未竟全功,去年夏天卻一舉幾乎奪取香港管治權,又在年尾區選大勝,今年的立法會選舉勢必乘勝追擊。市民要擦亮眼睛,泛民主派連一項全民受惠的派錢撥款都要設法阻撓,今日他們哭求賜予選票,他日若給這些政客主導立法會,肆意拉布癱瘓議會,選民恐怕要倒轉過來跪求泛民主派通過民生撥款。
《明報》
移民港人近百萬 照獲派錢惹爭議
倘若政府基於法律和行政成本等原因,認為很難一刀切將長居海外的移民港人剔出派錢計劃,大可考慮在申領程序等行政安排方面,添加一些合情合理的門檻。舉例說,政府應積極研究,是否可以規定申領程序一定要在香港進行,申請人要提供本地住址證明,即使網上申請,也要看IP位址,所有並非來自本地的IP位址,一律無法登入網站申請,翻牆登入當然亦不接受。當然,架設門檻目的只是製造麻煩不便,移民港人仍可在港申領,然而他們起碼要考慮遠涉重洋回港申領的成本。倘若他們決定回來申領,順道與親朋敘舊消費,至少亦可令本地市道受惠,為振興香港經濟出一分力。
《經濟日報》
私樓缺地破局 全港齊心拓地
歸根究柢是土地供應不足、缺乏可用土儲的問題,港府必須繼續多管齊下拓地。財爺在預算案中提及的棕地技術研究、於今年上半年推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正爭取立法會撥款的「明日大嶼」研究等,都必須盡速落實,盡快拓出更多土地。
政府固責無旁貸,商民亦要出力。發展商在中短期捐地作過渡房上,可更積極外,更應在發展棕地等方面與政府合作,加快土地釋出起樓建屋。市民固應監察政府,但不要有理沒理都先戴上有色眼鏡,反對官商合作如「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在填海等方面亦要平衡保育與發展,切莫只高舉保育,反對一切填海拓地。
《信報》
瘟疫再惡總會消散 憂「去全球化」大流行
看闊一點,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保護主義早已成為非正式「國策」,建基於優勢互補、各取所需的全球化大有倒退之憂。新冠疫潮徹底暴露了環球供應鏈緊密相連,地緣政局或貿易關係一旦趨於緊張,過度依賴單一國家供貨的弊端馬上就會浮現,全球化的優點一瞬間變成了它的「死穴」。
病毒傳播不分膚色人種、國界地域,更不會理會所到之處奉行一黨專政抑或民主體制,經濟受累固不待言,民粹主義者借題發揮,要求對移民、旅客甚至跨國企業實施嚴格限制,必矣!瘟疫再惡,總有一天煙消雲散;「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倘若大流行,殺傷力只怕不下於病毒蔓延。
《大公報》
盡快通過預算案 勿讓政治淩駕民生
事實上,預算案從來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過去反對派多次否決預算案,也是整體上的否決,沒有從中挑出一部分來反對。現在,反對派指摘政府將派錢計劃與警方相關撥款“捆綁”,根本是偽命題,旨在制造社會分化,孤立警方,達到黑色暴亂無法達到的目的。
反對派政客為制造仇警的“民意”,在社交媒體推出所謂的“每人1萬vs警隊加薪豪裝”調查,要求網民決定“支持”抑或“反對”,結果據說是九成以上反對。其實誰都知道,反對派政客的支持者多為暴亂分子,同溫層之下,莫說制造“九成多”的民意反對是小事一樁,制造“百分之百”反對亦是輕而易舉。但顯而易見,這決不是香港的真正民意。
《文匯報》
反對派將預算案政治化 綁架市民損害大眾利益
如今反對派將預算案審議政治化,置市民死活於不顧,寧願市民繼續捱苦也要打擊警方,目的很清楚,就是討好一小撮「勇武」派和被他們迷惑的市民,累積再度搞亂香港的能量。反對派政棍不惜損民利益、違背主流民意,再次暴露他們以政治凌駕一切的本質,對於這些一次又一次損民亂港自肥的政棍,市民必須看清真面目,用民意狠狠地懲罰他們,才能保障自己、守護香港。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arvey Weinstein conviction is only the beginning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Weinstein scandal bring hope. Celebrated actresses Gwyneth Paltrow and Angelina Jolie gave accusations unprecedented clout and empowered other victims.
That said, they still have to overcome a formidable obstacle – mistrust of women who allege sexual assault in the (usual) absence of physical or other corroborating evidence.
As a result, most sexual assault victims still have little faith in the justice system. Weinstein’s conviction, however, shows justice is not beyond reach. It marks a shift in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sexual predators and victi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