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2.5

《蘋果日報》

再多紓困措施只是白費心機
當前本港經濟的確低處未算低,而未來幾個月就業市場可能出現巨大震盪,失業率飆升,需要政府救市。問題是救市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派糖或甚麼小恩小惠,而是正面回應市民提出的訴求,特別是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處理街頭衝突及警暴問題。若不處理好這個根本問題,政府即使推出多少紓困措施也不會管用。

《東方日報》

屢推紓困屢無效 廢官如何解危機
屋漏偏逢連夜雨。區議會選舉一役建制派慘敗,市民以手上一票表態不信任政府、唾棄政府,官民關係陷入低谷,甚至出現「民視官如寇讎」的心態,加上港府出現財赤幾成定局,在一片混亂的社會環境下,在經濟危如累卵的窘境下,人們更關心的是,耗資數以千億元計的「明日大嶼」是否還要硬上馬?尤其是港府近年的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港珠澳大橋和港深廣高鐵皆淪為大白象工程,萬一「明日大嶼」重蹈覆轍,財政儲備因此耗盡,勢必變成「明日浩劫」,別說隨時成為壓垮特區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毀掉整個香港才是最不堪設想。

《明報》

聖誕市道未許樂觀 善用儲備紓困濟民
香港本地消費市道迎來嚴冬,外圍形勢同樣風譎雲詭。中美貿易談判,美國總統特朗普口風轉趨強硬,揚言留待明年美國大選後達成協議更好,未料翌日白宮又有官員放風,談判「進一步接近達成協議」。貿易戰打擊中美經濟,兩國都有壓力盡快達成首階段協議,特朗普為了爭取連任,理論上也需盡快交出「成績」,然而當前貿易談判最弔詭之處,在於中方「企硬」拒絕美方多項要求,特朗普斬獲有限,倘若首階段協議美方得益不多,特朗普很難向支持者交代,更會被民主黨嘲諷狠批,在此情况下,確也不能排除特朗普寧可等到大選後才達成協議。兩周後美方會否如期向1500億美元中國貨額外加徵關稅,仍然充滿懸念。對香港來說,這當然不是好消息。

《星島日報》

紓困現財赤 防金融狙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評估報告,認為港府有能力並且應該在短期內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應對周期性經濟下滑,為本港的金融穩定作出背書。不過,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對本港前景的看法卻相對保守,隨時因香港局勢不穩而調低評級,故大鱷仍然會伺機而噬,只待政府理財出現漏洞或社會經濟進一步惡化,就會重演當年金融風暴以本港為「提款機」一幕,落井下石「攞你命」,令經濟雪上加霜,民怨沸騰,造成政治與經濟互相衝擊的災難性局面。

《經濟日報》

紓困措施止陣痛 速振消費更有效
事實上,第四季經濟出現反彈機會不大。本來大家期望非建制派在區選大勝後,社會氛圍緩和下來,市民會有心情外出消費,但局勢平靜個多星期又再現暴力衝突。外圍情況亦現變數,尤其是美國國會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後,周二再通過《新疆人權法案》,總統特朗普頻頻變臉,一時唱淡,一時唱好,令中美達成貿易協議充滿變數。

《信報》

虛虛實實習以為常 中美貿協姑且聽之
問題是,市場憧憬環球經濟出現「拐點」,很大程度上建基於對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十拿九穩這一強烈預期。媒體圍繞兩國談判進展的消息時好時壞,真假甚難分辨,姑且視之為中美皆在施展極限施壓,互兇對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十二月十五日這個羅斯稱為「邏輯死線」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中美貿易談判若始終無法取得突破,關稅措施如期執行,而聯儲局下周舉行年內最後一次政策會議既不減息也不「放鴿」,那麼聖誕老人過門不入,股市重演去年聖誕前後的驚嚇場面,就不是杞人憂天了。

《大公報》

共同維護憲法權威 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黑色暴亂揭開了香港社會的華麗地氈,將平時隱蔽在氈子下面的種種不堪暴露出來,教育問題更是犖犖大者。出席「國家憲法日」的特首林鄭對此感受尤為深刻,她強調「一國」是「兩制」的前提與根本,特區政府絕對有責任倡導香港市民全面認識憲法與基本法,增強全社會尤其是公務人員及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及民族認同。特區政府有此緊迫感值得肯定,最重要的是,如何將普法教育落到實處,讓其真正進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文匯報》

維護憲制秩序 才能保港繁榮穩定安居樂業
香港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首先就是要堅決維護憲法的尊嚴和權威,堅定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立的憲制秩序,把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香港的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香港的行政、立法、司法行為都必須符合憲法和基本法,以憲法和基本法的規定作為最高準則。全社會都應自覺尊崇憲法和基本法、遵守憲法和基本法的規定、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的權威。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District council poll winners must show results
Previously, there were concerns that the pan-democrats’ views could not be fully reflected. The same applies when the pro-government camp becomes the minority. It is important councils do not become platforms for advancing self-interest or political courses. Now the opposition is in power, it needs to go beyond politics and be able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s. It is incumbent upon members to prove they can exercise powers responsibly and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