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2.19

《蘋果日報》

政治寒冬更需要「黃色經濟圈」
官媒、北京當權者以至既得利益集團代表人物對「黃色經濟圈」大加鞭韃當然因為它跟逆權運動息息相關,跟持續抗爭相關。在他們眼裏,抗爭持續意味習近平頒下的「止暴制亂」任務不能達成,他們自然急得在踹腳,並對任何令抗爭延續下去的想法大力鏟除。我們不必墮入敵人反對我們就贊成的扭曲邏輯,但從逆權運動的存續特別是保持民氣及對當權者繼續施壓來看,「黃色經濟圈」的想法值得認真探索及試行。

《東方日報》

龍駕鏡海時和歲豐 扶搖直上騰飛長虹
在中國滾滾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裏,澳門或許並不是最耀眼之地,但時移勢易,中國成為全球迴龍之首,澳門肯定可以發揮更大的優勢。說起澳門,過去除了因為蠔產豐富而有濠江、濠鏡之稱,也有「鏡海長虹」的美名。「鏡海」者,乃指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的海面,數百年來都是澳門對外貿易航道;「長虹」者,即是澳氹大橋和友誼大橋恍如長長的彩虹一般橫跨「鏡海」,標誌着澳門的繁華。如今「鏡海」整裝待發,就像鵬鳥跨過「長虹」拍翼騰飛;反觀香港汲汲於政治鬥爭,無良政客及傳媒猶在吵吵鬧鬧,部分港人更不知好景將盡,香港早已變成飛不起的臘鴨。

《明報》

習近平訪澳「總結經驗」 香港做好自己求進步
反修例風暴衝擊中央與香港關係,有人開始談論,中央對待港澳,會否加緊向澳門「傾斜」,藉以「懲罰」香港。日前有外媒報道,習近平此行或會公布多項政策支持澳門金融發展,包括在澳門設立證券交易所,有意見關注,中央是否要扶持澳門「取代香港金融中心」,云云。香港社會看待中央政策,最易犯的錯誤是香港本位,不理解中央的國家發展全局觀。中央看重香港金融優勢和發展經驗,然而是否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又是另一回事。

反修例風暴也許令中央認為,有需要多些將雞蛋放在不同籃子,然而只要香港自己爭氣,沒有人可以輕易取代香港的獨特角色和定位。澳門在「一帶一路」的定位之一,是利用葡語系優勢,開拓歐洲市場,未來澳門交易所的重點,相信也會放在這方面,短中期未必與港交所或深交所構成競爭。港澳角色特色各有不同,互相取代不了,香港不應有「好處必然盡歸於我」思維。

《星島日報》

澳門一國兩制能成功 香港也能
中共十九次代表大會就提出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方針,基於此,中央大力推動大灣區發展、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等,澳門都全面參與,而在《粵港澳發展規劃綱要》中,更提出澳門可發展為金融中心的構想。在這大方向下,澳門既盡了一國兩制「應有之義」,本身也因此而得益,開拓了未來發展的廣闊新路與空間,達致互利共贏。

澳門實踐一國兩制的成功之處,在於既維護中央對澳門的全面管治權,防止國家分裂,又保持特區的自治權,從而利用兩制的優勢推動發展,創造出經濟奇迹。

《經濟日報》

房屋缺口仍大 拓地急不容緩
本港社會怨氣深重,其中一個原因正是樓價已極為昂貴,有地產商總裁也私下說,已高到社會不公義的水平,大大脫離了市民收入可負擔的能力。年輕人若無「父幹」,大多上車無望。故公營房屋缺口雖大幅收窄,港府應趁這個時機,更積極覓地拓地,全力以赴、多管齊下,填海、棕地等都要盡速推展,讓市民包括年輕人看到安居的希望。

《信報》

貿協猶如及時雨 努力興建敵得過盡情破壞?
當決策者就不同情境進行沙盤推演,回歸以來,從金融中心到航運物流,本港被內地城市取代的傳聞可謂無日無之,競爭從來無可避免,而香港的「剃刀門楣」地位並未受到根本動搖(出刮一刮,入又刮一刮),今次爆發一場驚天動地暴力抗爭事件,香港再不可能自命「優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亦表示,香港非單一經濟,市場自由開放,以顏色區分「黃藍經濟圈」並非本港的模式,質疑「憑乜嘢去分邊個係黃邊個係藍」,「畫地為牢」最終受害者是「畫圈的人」。可是,到底努力興建能否敵得過盡情破壞,要看問責班子了。

《大公報》

澳門回歸廿年巨大成就 證“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
如果說中國崛起是二十一世紀的奇跡,撬動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那麽澳門的發展則是奇跡中的一朵蓮花。澳門主動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與祖國共同進步,共享繁榮,這就是其成功的關鍵所在。最近有民調顯示,澳門人對“一國兩制”的認同達到八成二,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則高達八成五。事實證明,澳門實現了人心回歸,隨著時間推移,各項事業發展,澳門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更加堅定,中國人自豪感與日俱增,綻放在澳門人臉上的笑容,就是幸福生活的證明。

《文匯報》

澳門成功經驗和特色值得總結借鑒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澳門而言,機遇無限。澳門特區政府已編制《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附件──《澳門特別行政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立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充分體現澳門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積極落實與國家總體規劃與戰略對接的決心和行動力。澳門與內地一體化融合發展,更體現在人心回歸上。澳門特區政府有系統建立國情教育,品德與公民科教科書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審核,大學必修基本法及國家憲法,並規定學校每星期在校內升國旗、奏國歌,開展恒常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onfidence should be restored at home first
Pushing back against the negative publicity by telling the world that Hong Kong is down but not out and open for business seems sensible. The message of the ad, following on from an earlier one in September, is that the city’s fundamentals and freedoms remain intact. But the timing is wrong – the protests are continuing and show no sign of abating, the government still lacking an acceptable strategy to address demands and underlying concerns.

The best way to build confidence in Hong Kong is to first start at home. Ending the protests and violence has to be the government’s priority. In doing so, it has to deal with the deep root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discontent in society. When calm, stability and certainty are returned, it can look afresh at selling the city to the world.